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张德礼    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net.cn/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南阳师范学院于2003年10月24—27日在历史名城南阳市联合举办了“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张炯、陆贵山、杜书瀛、毛崇杰、党圣元、高建平、金惠敏、叶廷芳、聂振、史忠义、张法、陶东风、黄卓越、张婷婷、张云鹏、二月河、王遂河、苗相甫、张德礼、聂振等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关于“全球化与中国文论的发展道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进入了一个“沸沸扬扬、纷纷扰扰”的众声喧哗期。特别是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进,对中国当代文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20多年的时间内,现当代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批评模式、文艺观念、文艺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演练。中国当代文论的结构正在发生重组与新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临着严峻的冲击与挑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所谓“祛魅化”运动的磨砺和考验。与会者认为,清理、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文论的遗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无疑仍是我国当代文论建设和前进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出席会议的一些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就研究和整理古典文论遗产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二、关于“西方思想的影响与中国文论的建构”。中国文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是在20世纪完成其建构过程的。但这一建构的完成,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又与中国的文学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与会者指出,目前有些学者将中国与世界的划分绝对化,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理论。在探讨重建中国文论的出路问题时,与会者认为,“五四”之后文论是中西合璧的,这条道路至今仍然有效。以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去整合西方片面精确的文论,使中国模糊的整体走向系统的明晰。以比较诗学将中西诗学的优劣比较清楚,从而防止在吸取外来文论以重建中国文论的道路上走弯路。
    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与会者认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四、关于“图像时代与诗的精神”。既然审美与生活合流了(审美即生活、生活即审美),艺术与生活模糊了(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那么,艺术是不是就此终结或曰消亡了呢?与会者认为,人类没有一天离开过、没有一天离得开艺术。人类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须有精神的审美的诗意的生活,只要这种有灵性的审美活动还继续一天,艺术便不会终结。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审美和艺术可以有新的方式、形式、形态,变换无穷。然而,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人类不会消亡,审美就不会消亡、艺术就不会消亡。文学的诞生及文本的创造,是人类欲望满足和创造个性发挥的合理实现,将永远成为人类精神历程的伴侣;文学特有的审美蕴含和存在形态,适应了人类审美心理特殊层面的要求,文学阅读的独特享受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原载】 《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