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融会到世界性文论中去吗?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郭鸷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热衷于引进西学,并主动选择了与传统的决裂。在文学理论方面,这种状况非常明显。而旧秩序的崩溃,并没有促成新的话语体制的建立,这中间的真空地带,被来势汹汹的西方文论迅速填充了。从那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文艺理论,都曾经在中国大陆盛行一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文学理论,却几乎在其滋生的土壤中销声匿迹了。
    自然,敢于在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的西方文论面前坚持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人也是有的,但是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比较来进行比较诗学研究工作的学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刘若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曾作为燕卜荪的助教在清华研究院英文所学习,后来又长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的著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与文学都相当了解。而在其长期的研究生活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系统化研究工作,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要了解刘若愚是如何完成这一纷繁冗杂的工程,我们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他那部早已被视为比较诗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中国文学理论》。作者在这本书的行文中流露出中国式的谦逊,但全书浩大的结构以及最终目的——通过比较而建设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理论——还是不经意间表露了他的雄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开始努力建构一个属于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的结构体系,并希望西方的比较文学学者能够在考虑所谓“普遍的文学理论”时,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包含进去。
    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将作品、艺术家、宇宙和观众视为艺术作品的四要素,认为西方的艺术理论都可以在这里面完美的体现出来。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刘若愚接受并改造了这一理论。他将从作者开始创作之前到读者阅读作品之后的全部艺术过程用作品、作家、宇宙和读者四个要素来概括,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这一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宇宙;第二阶段中作家创造作品;作品触及并影响读者这是第三阶段;读者对宇宙的反映因其阅读作品的经验而改变则构成了最后一个阶段。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圆圈并不断循环往复,构成了复杂多变的文学世界。这一构架对于我们了解刘若愚以及本书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可以把其视为作者研究体系的基石,或者说是他辛苦培育起来的大树的树根,正是有了树根的支持,树干以及枝叶才能得到发育。在此基础之上,《中国文学理论》里面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被分为六种:形上理论、决定理论、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和实用理论,这六种理论构成了大树的主干部分。
    刘若愚详细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各种概念的起源、发展,并与西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将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从各方面展示出来。很多学者对于刘若愚的观点并不赞同,认为用西方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资料进行阐发研究的尝试过于生硬,很容易丧失中国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但是没有人否认,阅读《中国文学理论》的过程,能够激发出思想的火花,获得有益的启示。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