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冯朝雄:《走进苏州平江》执行主编、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秘书长 范贻光:原《中华文化画报》总编辑 近日,中共苏州市平江区委和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政府合作出版了一本介绍苏州平江古城风貌和人文历史的图文读本《走进苏州平江》。 平江是苏州的中心地区,以古城风貌保存完整和人文历史底蕴丰厚而著称。在平江寻觅古城遗韵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徜徉在小桥流水边,耳边传来吴侬软语声声,推开苔痕斑驳的大门,名人故居、私家园林豁然开朗,欣赏着文物古迹的悠久历史,赞叹于吴门画派的绝妙深邃,工艺美术的精细雅洁惹得人爱不释手,昆曲、评弹高山流水觅知音,姑苏美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里,体现苏州人文品格的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的民风民俗随处可见。 很多人看到这本书之后会觉得很有趣,会觉得很有“嚼头”,平江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征服着游人,同时,它在文物保护和与城市协调发展上也给其他城市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记者:《走进苏州平江》这本图册让我们看到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平江。平江是苏州的灵魂,它距离今天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且保持了800年前宋代《平江图》的水陆双棋盘的格局,这样一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图册对于人们了解平江的历史,以及真正领略古城苏州的风貌,有何作用?策划出版这样一本图册最主要的意图是什么? 冯朝雄:当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时,我们中外名人研究会在配合大会编印大型画册《走进苏州》的同时,就萌发了要编印一册深入细微、全面系统反映苏州平江的画册,以它向人们告知东方水城的历史与现状。 范贻光:关于苏州的画册实在是太多了,摞起来能有一米多高。大多做得非常精美,看起来很漂亮。可是“唰唰”地翻过之后却什么也留不下。我希望人们看完这本书之后会觉得很有趣,会掩卷思考一些东西,会觉得很有“嚼头”。这个“嚼头”就是人们会被平江深厚的人文底蕴所征服。 翻开《走进苏州平江》最先介绍的是南宋时期绘制的《平江图》,从一开始就带人们走进平江悠久的历史中。图册中每介绍到一处街区,我们都尽可能地使用新旧照片对比来展现平江的发展,这是在其他介绍苏州的图册中看不到的。 记者: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画册也是展示整个苏州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像这样的图册在很多旅游城市都不多见,您觉得对于一个古城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深入其中,最不能忽略的是什么? 冯朝雄:时下人们来到苏州旅游,急匆匆走进几座名园、故宅游览,那仅仅是获得几块关于姑苏城想像的碎片,不等于就了解并投入了苏州古城的怀抱。走进平江的北寺塔、拙政园、藕园、环秀山庄……连接看下来,难免是走马观花。其实,我们不能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即应该努力将这些遗迹复原为古人世代生活其中的图景,去寻求人文的精华。 范贻光:一个古老的城市赖以为生的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的苏州并非一直平静、完好而未遭劫难,但每次它都能重现辉煌,而且1300年来一郡之地状元达50余名,都是因为它深厚的人文传统。只有沉下心来体会苏州的文化韵味,才能真正发现苏州好在哪里。 有人存在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我们从平江的大街小巷边走边看,不仅能够看到今天的鼎盛繁荣,更应该想到古人为苏州、为平江而不懈努力所延续的人文品格,它永远是有生命的。其实,古代与现代的文脉就在古城的小巷中,在园林、故居、会馆,在庙宇宫观的墙垣之内沟通、复活了。这样来了解苏州,了解平江,才能真正贴近苏州平江人的心。 记者:对于很多人来说,苏州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就是拙政园,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来讲,它有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博物馆。我们了解,拥有这些人文历史财富的平江也在大规模地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古城新颜是现在不少老城发展选择的道路,不过二者融合失败的例子很多。平江是怎样来定位自己的发展的?要想使整个城市和谐,高楼大厦和水巷园林如何和谐统一? 冯朝雄:平江古城历史悠久,平江新城的建设将遵循苏州古城人文理念、传承水城精神,使“河路平行两棋盘、园林古迹城中园”的布局在新城建设中得以延续、完善和发展。发展离不开基础,而平江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人文景观以及民众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就是平江人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现在政府已经提出在古城内不再修建新建筑,要保证古城的原汁原味。修旧如旧,保证古城风貌,但是建筑内部的装修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的设备一应俱全。拙政园历史街区内枕河人家比比皆是,小桥流水到处可见。粉墙黛瓦,花红树绿,一派江南风光。还有全晋会馆是苏州现存最完好的会馆之一,粉墙黛瓦的殿堂建筑经过维修,越发显得古朴清新。 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记者:在图册中,我们除了深入地了解了平江的著名园林街区和名人故居,还看到并了解了苏州传统丝织手工艺品缂丝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桃花坞年画等。请问,这些民间传统工艺现状如何?目前的传承又如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少古城、古都朝国际大都市迈进,自己原有的文化在渐渐消失,平江的古文化现在是怎样的状况? 范贻光:从我了解的情况看,物质遗产近些年注重保护,还做得不错。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而言就差很多了。我碰到过一个70多岁的桃花坞年画师傅,他说桃花坞年画的很多工艺可能到他之后就会失传了,因为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要求非常高,现在已经很难再有人能静下心去制作了。而且因为制作成本太高,市场需要有限,很多制作师都干起了副业来养家糊口。而缂丝的境遇也不容乐观,因为制作工艺复杂,缂丝界的大师王金山都不做缂丝改卖字了。 冯朝雄:最近,国家公布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苏州占了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缂丝、明式家具等18项。苏州在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抢救和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些民族民间文化。 对于平江古文化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今年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奖,共有6个国家12个项目入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其中惟一一个获奖的历史街区项目。 记者:古城苏州文化底蕴深厚,风流才子唐伯虎和大批名人在此留下足迹以及无数佳话,昆曲和苏州评弹为这座古城带来灵气,与很多游山玩水的旅游不同,到平江看的是人文和历史。图册中不能传达的内容还有哪些? 范贻光:图册以最优美的形式展现水巷、故宅和历史遗存,而且还收录了反映现在平江人精神风貌和生活场景的图片。里面的很多张照片都是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指定、挑选,我们自己去拍摄的。像介绍昆曲时用到的老郎庙所藏朝廷禁戏碑,当时我们去找博物馆馆长提出要拍摄戏碑的时候,馆长非常惊讶,只有非常了解昆曲的人才会知道。 要说遗憾,其实很多。因为我们自身知识的限制,也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反映平江人文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收录到。如果只是做一个平江风景介绍的图册,很容易也很漂亮。我们在书中介绍的东西对于平江深厚的文化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苏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