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唱一台大戏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京报    (责任编辑:admin)
首个文化遗产日来临,缤纷活动展示濒危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渐成为热门话题,图为北京东城区的学生和智化寺的乐工一起演奏京乐。
    本报讯(记者姜妍)明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届时全国文博界将组织多种活动迎接这一盛事。以首都博物馆为主会场,北京也将有大量活动推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了这个文化遗产日的中心。此外,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从总量上看,我们国家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太少。
    文化遗产日当天活动众多
    在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北京市将组织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在明日上午在首博举行的文化遗产日主会场开幕式后,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手工技艺制作表演、昆曲演出等活动。11日下午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将有濒危鼓曲演唱会。此外各区都组织了活动推广本区内的非物质遗产。6月10日前后,仅北京市文化局备案的活动就有73项。负责活动策划的北京市文化局助理巡视员阮兰玉表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12月,北京市文化局将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将于9月公布北京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在6月2日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北京市申报21项,入选13项,在入选的13个项目的介绍中,智化寺京音乐、天桥中幡、牙雕工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京西太平鼓、抖空竹、雕漆工艺多达8个项目后面都标有诸如:“面临失传的窘境”、“濒临灭绝”等类似字眼。
    谢辰生表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一些新的危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农村的城镇化。他说:“城市建设破坏了很多历史文化名城,103处历史文化名城80%以上名不副实。城镇化则使得农村许许多多的文物,包括非物质和物质的,都面临着很大危险。”
    国家级文保单位还是太少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是这次文化遗产日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此次新增了108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几乎是前五批数量的总和。对这一数量上的剧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等学者都表示支持,他们认为中国目前文保单位数量还是太少。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特别强调,从总量上看,我们国家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和我国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和现存的文物数量不相适应。单霁翔举了三个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一是埃及,埃及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文物古迹一共有2万多处;二是印度,印度由国家管理的文物古迹一共5000多处;三是越南,越南由国家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800多处。
    在本次公布的国保单位中,有一部分是国家文物局指定报批的。单霁翔举例说,御窑遗址景德镇因为怕影响城市建设,当地没有上报,所以国家文物局就指定了。还有大运河,因为跨了7个省,哪个省报都不合适,所以也是指定的。不过吕舟认为,此次增加的文化保护新类型和新内容是一个挑战,他说:“比如说这次公布了这么多的古村落作为建筑群类型公布,怎么样能够被在定为文保单位后实行有效管理,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释义
    根据我国有关文件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京西古幡乐此次未能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项目进入第二批名录的把握很大。
    ■访谈
    “下一次北京市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入选”
    本报专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阮兰玉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三个工程
    新京报:以前我们都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什么后来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呢?
    阮兰玉:“民族民间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习惯的说法,以前我们使用的概念一般都说“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至于后来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与专家认真论证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有和国际接轨的因素。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确定的称谓,在我国学术界一般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但严格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相比较,无论是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地扩大了。
    新京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北京市目前有哪些具体措施?
    阮兰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主要围绕三个工程即“普查工程、传承工程、文献工程”展开。在普查工作上,我们计划从2005年7月到2006年12月,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赢得时间,为抓住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赢得时间。
    在传承工作上,我们要首先抓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要加强保护;其次还要通过学校教育,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后继有人。2005年,门头沟区已将新桥路中学命名为“京西太平鼓”的传承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及教育;延庆县将延庆县文化馆命名为“延庆旱船”的传承单位。即将于6月23日开始的“奥林匹克文化节”将邀请桂林、山西、天津、河北四省市的民间手工技艺的传人来京现场表演。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在文献工作上,我们将把本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3个项目以及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高清数字电视片,在电视台和电影院播放。目前,“智化寺京音乐”和“五音大鼓”的两部片子已经制作完成,6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就可以看到。
    “厂甸庙会”、“京西幡乐”的片子也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
    此外,我们组织编写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丛书》,这套丛书每个区县编辑一本,计划2007年全部完成。
    新京报:为民俗和非物质建立博物馆和资料文献收集中心的情况进展如何?
    阮兰玉:这一块工作我们还在筹划和设计当中,主要是没有现成的地方可以让我们长期做这方面内容的展示,但我们会和其他的博物馆一起先做一些相关的展览。其实,新建成的首都博物馆以及北京民俗博物馆、宣南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都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新京报:选送申报的21个项目北京市是怎样挑选的?国家在最后确定入选项目时又是怎样的标准?
    阮兰玉:北京市的选送标准是参照国家确定的标准而进行的,也就是将那些珍贵的、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北京市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严谨,每个报送的项目都撰写了专门的论证报告,召开了专门的专家论证会。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申报,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并且使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比如“云南印象”,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创意产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做出了精彩的节目。云南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新京报:此次申报中落选的项目,以后还会再继续申报吗?
    阮兰玉:肯定还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国家级名录将每两年申报一次。北京市有许多具有京味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相信,下一次申报北京市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入选。
    新京报:您觉得确立文化遗产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具体效果?
    阮兰玉: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唤起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近年来,媒体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媒体的宣传,我的确感觉到老百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增强。我们经常接到老百姓打来的电话,询问我们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从以前的单纯的民间艺术扩展到了各个方面,比如民族节日,比如工艺美术项目,还有老字号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期,北京市商务局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是专门针对老字号保护的。
    新京报:那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阮兰玉:关键还是要提高对保护工作的认识,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我们希望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都能尽快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广泛参与,希望媒体继续支持,使宣传的影响力更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还是藏于民间,只有老百姓都加强了保护意识,才能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至于流失。
    采写/本报记者 姜妍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