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提防着怕走了大褶儿”……这些《红楼》语言你都能读懂吗?记者昨日获悉,受邀赴美讲《红楼》并引起轰动之后,著名作家刘心武婉拒了耶鲁哈佛的演讲邀请,回国后再度“涉红”。他最新的研红随笔集《红楼拾珠》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将以独特的“红楼”语言为突破口,为读者解说世道人心。 《红楼》语言如同珠玉 据刘心武介绍,随笔集《红楼拾珠》是他前几年零星发表在一些报纸副刊上的研红文章的结集。这些文章篇幅都不长,在1500字到2000字之间,但写作的角度却和他此前的“红学”出版物迥异———不再是揭秘什么,而是从独特的《红楼》语言入手,在赏析和品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做出合理分析,并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解说世道人心。“像‘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这样的语言,恐怕很多读者都不了解是什么意思。而我在初读《红楼梦》时也把它们忽略了。它们如同珠玉,散布在整部著作当中,现在我要把它们一一拾起,仔细地鉴赏。”刘心武表示,推出《红楼拾珠》的本意是想和读者分享他在研红过程中通过“文本细读”这样一种研究方法获取的成果,“这将是一本全新的随笔集,而不是我之前的‘揭秘’文章的选集,相信能让读者耳目一新。” 从《红楼》语言看“红学” 刘心武告诉记者,为了解读这些《红楼》语言,他还特意做过一些“田野调查”。“我跑去胡同里,问很多老人家,诸如‘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这样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解清楚以后,才把它确切地告诉读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考证’。”还有一些《红楼》语言,在各种古本《红楼梦》中说法不尽相同,也引起了刘心武的注意。“我把这些古本在某些地方的不同叙述详尽地告诉读者,做出我的分析和判断,坦言我个人的倾向性并和读者进行探讨,以此使读者能了解一些‘红楼’版本学方面的知识。”刘心武又举例说:“《红楼梦》中还有很多诸如‘黑母鸡一窝儿’这样的人物语言,在释意上就连红学界本身也存在争议。我的做法是,把每一种说法都告诉读者,并提出我个人的观点。”因此,《红楼拾珠》这本随笔集,看起来随意,实则蕴含了一些学术研究的成分在,对当今红学的来龙去脉与分支流派的情况也均有涉及。 等着为世界杯写“球评” 除了红学研究这一“刘氏显学”之外,兴趣广泛的刘心武广采博收,在其他方面也均有进展——他的饮食散文集《藤萝花饼》就将于近日在内地出版。“这本书先在台湾推出了繁体字版,很受读者欢迎,才又拿回内地来出。除了书中原有的‘五花肉’、‘美丽的胡萝卜’等4辑内容以外,我还特意添写了‘花果满山’1辑的文章。文章还是我一贯的风格——以饮食来折射社会生活和人生境遇。” 手头诸事均已告一段落,刘心武开心地告诉记者,马上就是世界杯,他正满心期待,“看球我是喜欢的。”刘心武在20年前就曾以小说《519长镜头》公开了自己对足球的盎然兴趣,世界杯期间为媒体撰稿可就在所难免了。“已经有很多家约上来,我也答应了几家,世界杯期间看球评球就是我的主业,别的事儿等球赛结束再说吧。” (干琛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