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毛泽东为何下决心要打倒刘少奇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邸延生       (责任编辑:admin)
――《历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第三十八章(3)
    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根据会议所反映的问题和毛泽东的讲话总结整理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对1964年下半年“四清”运动中出现的“左”的偏差进行了适当纠正,要求正确地对待基层干部,把基层干部分为“好的,比较好的,问题多的,性质严重的”四种,而“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多数,要求尽快解放干部,对干部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对待;采取严肃、积极、热情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干部,也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而实现群众、干部、工作队的“三结合”。
    同时,《二十三条》中还提出了搞好“四清”运动的六条标准,把增产还是减产作为标准之一,是完全正确的和十分必要的。但是,《二十三条》也存在着在处理问题方法上的严重的不足和“左”的倾向,对城乡中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并提出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的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一论断,强调抓阶级斗争这个纲,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
    《二十三条》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讲话的内容列的条文,有的地方做了文字加工,有许多地方根本就是毛泽东的原话。从整体上看,这个文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在讨论中,彭真插话说:“农村‘四清’,中央搞了一个《前十条》,又搞了一个《后十条》,应该说是……”
    “不要讲那个《后十条》!”毛泽东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彭真的插话,“1963年5月,杭州会议写出第一个10条;为什么刚刚过了3个月,9月北京又搞出一个10条?只有3个月,有那么多经验?我看北京就是有两个独立王国在那里明显地存在着!”
    毛泽东还说:“你只要不触及全面问题,枝枝节节、修修补补不行。”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确认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他已经不能容忍别人再反驳他的正确意见了。从根本上说,毛泽东已经完全否定了与王光美搞的“桃园经验”有直接关系的“后十条”;他已经把刘少奇作为了中国最大的走资派,是睡在他身旁的“中国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下决心要打倒刘少奇。在《二十三条》中,虽然没有点名批评刘少奇,但毛泽东的真正用意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上面了。而且,只要人们仔细阅读《二十三条》,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斗争;毛泽东已经认定刘少奇坚持的是一条资产阶级路线,甚至认定中国从上到下出现了修正主义。毛泽东的这一判断,导致他提出了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同时也导致了党内“左”倾思想的膨胀和发展。
    那么,什么是党内的走资派呢?毛泽东没有明确说明。但人们理解,所谓走资派,主要是指那些热衷于搞修正主义、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而又在党内掌握着一定权力、担任着一定职务的人。这样一来,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自然就把那些党内一些犯有这样那样错误、或者根本就没有犯错误而担任着领导职务的同志统统划成了所谓的“走资派”。“走资派”的提出,使一些人想:如果不是苏联出了一个赫鲁晓夫,如果美国没有封锁中国,如果蒋介石不是趁火打劫地叫嚷着要“反攻大陆”,如果印度也没有派兵入侵中国的边境地区,如果刘少奇从一开始就完全站在毛泽东的立场上看问题,那么情形又会是怎样的呢?但是,一切客观事物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苏联就是出了一个赫鲁晓夫,而且又出了一个勃列日涅夫,可能还会出什么别的比赫鲁晓夫还赫鲁晓夫的人;美国封锁、敌视中国大陆由来已久,这是他们国家的既定政策;蒋介石与共产党为敌,这辈子注定是难以改变的了;印度入侵中国边境,是他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狂妄的扩张主义所决定了的;只是,刘少奇同毛泽东共事几十年,从领导安源煤矿罢工到坚持武装夺取政权,从遵义会议到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从延安坚持抗日持久战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从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到建国后的抗美援朝,从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他都是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的,怎么现在两个人的观点、意见、对一些问题的根本看法都不一致了呢?刘少奇之所以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他在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自认为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材料,认为要想使中国的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必须解放生产力,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吃大锅饭是绝对不行的,解放后农民刚刚分得了土地,刚刚调动起来的生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广大农民潜在的巨大能量还没有真正释放,即被“人民公社”的“共产风”刮得晕头转向,农民爱惜自己土地的热情遭到打击,再加上“一平二调”和发生在许多农村干部身上的“瞎指挥风”,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严重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是由于发生在党内的“左”倾思潮起着主导作用,他要尽全力扭转这种局面,但却力不从心。而用毛泽东的话来说,那就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于走集体化道路,任何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国际上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外界压力以及国内三年自然灾害的教训更加证明了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战胜世界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刘少奇长期以来不抓阶级斗争,是与自己对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他不能容忍党内意见的不统一,尤其是党内主要领导人意见的不统一。
    《二十三条》就这样制定出来了,中共中央还为此专门写了一个通知:
    中央政治局召集全国工作会议,讨论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并写出了讨论纪要。现在就把这个文件发给你们。中央过去发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文件,如有同这个文件抵触的,一律以这个文件为准。
    孰是孰非,参加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的人们无法明确地判断,只能是留待历史给予客观的证明。但在这次会议上,人们都举了手,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这就是说,《二十三条》是“绝对正确”的。
    此次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刘少奇主动找毛泽东谈话,做了自我批评。
    来源:人民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