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以降,中国学界不断曝出各种丑闻:抄袭同行、一稿多投、教授侵占学生成果、师生相互利用、找枪手代写专著论文等。学界上述种种怪现象无不导源于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的垄断。垄断是学界的万恶之源。 财政不能独立 公立大学的教学、科研经费主要从政府支出,于是政府对学术机构一言九鼎。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学术机构具有支配权,教学、研究机构要按照自己的心愿去从事学术管理,就得绕过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很多人为障碍,尤其在学术资源匮乏的时候,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术”任务就会成为学术机构获取学术经费的主要手段之一。 缺乏人事自主权 目前学术机构的用人机制,可以算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几个活化石之一了。行政垄断之下的学术机构,常常扭曲地使用学人。 上述两项学术管理铁律导致学界无法形成共同体,学术考评的同行主权无法相应形成,学者丧失了学术主权。学术行政化导致学术行政者对待本机构的学术,只在意是否符合主管学术行政部门的硬性要求,而不用过多强调学术水准。于是考评学术水平的高低不是同行评价,而是学术官员的认可;是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而不是发表的论文在本领域有没有知识增量。 行政化的学术考评制度直接关系到学者的基本生存,他们的职称、住房待遇、工资收入……一切都与这些考评制度相关。学者们无法在经济上独立,也就无法从事他们所希望从事的研究工作,他们的学术兴趣就会腐蚀在无数的任务、课题之中。久而久之,真正的学术难以建立,而怪状不断的学界却大行其道。(《中国青年报》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