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总是慨叹传统节日不够热闹,而“舶来”的洋节却大行其道。这里的原因固然很多,仅就我们节假日的时间设计来看,就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例如,五一、十一、元旦、春节这几个大的节日,都是从“一”开始依次向下推,好像不得不放几天,于是就从“一”开始好计算,给人一种简单机械、省事了之的感觉。尤其是春节,真正过节的时间是除夕,是三十,而不是初一、春节,假日却也从“一”推开去,既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也不利于假日休闲消费,更不利于节日筹备和家人团聚。这种放假时间的摆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很难理解和接受。 从节日本身看,中国人过节讲究辞旧迎新,不管是“辞旧”,还是“迎新”,真正的欢庆时间都在节日之前,一般是提前一天,至少是头一天晚上,这也是“春节联欢晚会”都安排在“三十”,而不是“初一”的缘故。这种情况恐怕唯有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例外,因为过这两个节日的确切时间是当天晚上,是月亮升起的时候。而五一、十一、元旦都属于前一种情况,尤其是春节。古人云“岁在交子”,就是两个年份交在“子时”,即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因此,真正的过春节,不在于阳历所标注的初一,而是在“除夕”,歌中不也唱道“一年365个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等所谓的初一“春节”到时,人们的吃饺子、放鞭炮等喜庆活动已进行得差不多了,这时的人们多在家里睡懒觉,以缓解头一天“守岁”的疲乏。 从假日消费角度看,中国的老百姓对传统节日还是很重视的,这在节日迎来送往、购物消费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筹备节日的同时也刺激了消费,这也是我国倡导放长周、过黄金周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老百姓还是喜欢节前购物,五一、十一人们也许并不在意,而春节是万万不能含糊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送的,凡此种种都必须在节前置办齐备。这就在节前把人搞得很忙碌,非常非常需要提前几天放假。可规定的假期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家里越忙,单位越不放假,而且总结、评比、慰问等等活动至踏而来。很多人根本没心思干工作,常常有人溜出去买东西,势必影响工作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大问题。而初一到初七放假后,人们又在家里呆得百无聊赖、无事可做闲得慌,平白无故生出许多节日病——放假也要讲个实用,并不是干呆着就好。外出旅游的,只是极个别的“大资”阶层,大多数人还只能在家里“猫冬”。 从家人团聚的角度看,春节是团圆的节日,是“回家看看”的节日,老人盼这一天,孩子盼这一天,外出的游子盼这一天,盼的就是家人能在一起聚一聚,在这飞旋忙碌的年代感受一下天伦之乐。而相聚的时间不是初一,不是阳历的春节,而是除夕,是年三十。中国的领域这么大,现在外出的人这么多,你把假日定在了初一,让人怎么回家,怎么和家人团聚,难道都得去坐飞机嘛,又有几个人坐得起呢?即便你能在初一、初二赶回家,错过了最佳的团圆机会,那么这个年就至少打了一半的折扣。 这些显而易见,妇孺皆知的道理,难道还用长篇大论去仔细讲一讲嘛? 实践证明,还是要磨磨叽叽地跟一些人、至少跟一些制定假日休息时间的人讲一番。否则大家心理都不痛快!正如冯小刚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你让我不痛快,我就让你不痛快,这是我的原则。我看这个原则适用我们这里,你制定假期的人让大家不痛快,就需要有人站起来说一说——现在从上到下都讲“以人为本”,我们的假日设计能不能也体现点儿“人本”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