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书画国宝的民间“历险”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王世襄 朱家溍 李兰       (责任编辑:admin)
近日,上海博物馆正举办“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103件书画展品均为难得一睹的千年稀珍,《平复贴》等国宝在申城掀起热浪。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一些书画国宝曾流落民间,险些毁于战火,有的几经周折,失而复得。
    陆机《平复帖》出宫始末
    ■王世襄
    在故宫博物院历代法书展览中,曾陈列在最前面的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是一件在历史上和艺术上有极端重要价值的国宝,我国的书法墨迹,除了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缯书和汉代的木简等以外、历代在世上流传的,而且是出于有名书家之手的,要以陆机的《平复帖》为最早。董其昌曾说过,“右军(王羲之)以前,元常(钟繇)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帖》跋)。在传世的法书中,实在再也找不出比《平复帖》更早的了。
    《平复帖》入清内府,确实年代,连成亲王永瑆都说“其年月不可考”(见《诒晋斋记》)。但大致的年代是可以推得出的,应该是在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或稍后。安岐在《墨缘汇观》中所提到最后一个年代是乾隆甲子(1744年),那年他62岁,还买进了钟繇的《荐季直表》,但他已有“久病杜门”及“衰朽余年”等语,可见身体已不好。《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面有弘历的题跋,中称“丙寅冬,安氏家中落,将出所藏古人旧迹,求售于人,持《富春山居卷》并羲之《袁生帖》,苏轼二赋、韩干画马、米友仁《潇湘》等图共若干种以示傅恒……”可能公元1746年时,安岐已逝世,而《平复帖》就在这一批书画中经傅恒的手卖给了弘历。
    据永瑆《诒晋斋记》,《平复帖》原来陈设在寿康宫(即现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所在地)。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雍正帝胤禛之妻,弘历的生母,永瑆的祖母)逝世,《平复帖》作为“遗赐”赏给永瑆作为纪念品。从这时起,《平复帖》到了成亲王府,永瑆给他自己“取了一个室名——‘诒晋斋’,并曾作七律、七绝各一首”均载《诒晋斋记》中。
    《平复帖》在永瑆之后,载治曾钤盖了“载治之印”及“秘晋斋印”两方收藏图章,载治是奕纪的儿子,而过继给了奕纬;奕纪是绵懿的第三子;绵懿是永瑆的第二子,而过继给了永璋(永瑆的三哥),从上列的世裔,可见《平复帖》如何从永瑆传给他的曾孙——载治的经过。
    载治卒于光绪六年(1880年),那时他的两个儿子溥伦和溥侗才只有几岁,光绪帝载恬派奕(道光帝旻宁第六子,封恭亲王)代管治王府的事务。奕知道《平复帖》是一件重宝,托言溥伦等年幼,为慎重起见携至恭亲王代为保管。从此他便据为己有,卷中有“皇六子和硕恭亲王图章”就是他的印记。这桩公案是听熟悉晚清宗室掌故的人说的,应该有一定的根据。证以翁同日记,他于辛巳(1881年即载治逝世第二年)十月十日,在李鸿藻处见《平复帖》,那时已归恭亲王府所有,在时间上也是符合的。
    宣统二年(1910年)奕之孙溥伟在帖上自题一跋,称“谨以锡晋名斋”,他并将永瑆的《诒晋斋记》及七律、七绝各一首抄录在后面。
    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了清室,溥伟逃往青岛图谋复辟,《平复帖》就留给了他在北京的两个弟弟。1937年溥儒等因为母治丧,亟须款项,将《平复帖》以四万元的代价,售给张伯驹先生。次年正月及十月傅增湘及赵椿年两先生各在卷后题跋。傅跋在叙述此卷近世的流传大略之后,解释了何以此帖未经弘历品题及收入《三希堂法帖》的原因。赵跋则辨正翁同日记说此帖经恭亲王赠给李鸿藻,并非事实,只是借观数月而已。这一点是经询问了李鸿藻的长子李符真才弄明白的。两篇题跋对考查《平复帖》的近代流传经过,都很有帮助。
    民国三十一年(1924年)《平复帖》经清苑郭立志摄影印入《雍睦堂法书》,后附启功先生释文。历来鉴赏家都认为《平复帖》“文字奇古,不可尽识”,张丑《真晋斋记》仅释读了十几个字,日本刊印的《书道全集》在卷末说明中,梅园方竹也只试释了6个字,而且还将第一行的“瘵”字误释作“虏”字。据我所知,启功先生是第一个人将《平复帖》全文释读出来。
    1956年1月,张伯驹先生将《平复帖》连同唐杜牧之书《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草书卷,蔡襄自书诗册,范仲淹《道服赞卷》、吴琚书杂诗卷,元赵孟頫草书《千字文卷》等法书名迹一齐捐献给政府。
    陆机平复帖
    西晋陆机平复帖,余初见于“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中。晋代真迹保存至今,为惊叹者久之。卢沟桥事变前一年,余在上海闻溥心畬所藏韩干《照夜白图》卷,为沪估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亟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余恐《平复帖》再为沪估盗卖,倩阅古斋韩君往商于心畬,勿再使流出国外,愿让余可收,需钱亦可押。韩回复云:“心畬现不需钱,如让价二十万元。”余时无此力,只不过早备一案,不致使沪估先登耳。次年,叶遐庵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挽张大千致意心畬,以六万元求让。心畬仍索价二十万,未成。至夏,而卢沟桥事变起矣。余以休夏来京,路断未回沪。年终去天津。腊月二十七日回京度岁。车上遇傅沅叔先生,谈及心畬遘母丧,需款正急,而银行提款复有限制。余谓以《平复帖》作押可借予万元。次日,沅老语余,现只要价四万,不如径买为简断,乃于年前先付两万元,余分两个月付竣。帖由沅老持归,跋后送余。时白坚甫闻之,亦欲得此帖转售日人,则二十万价殊为易事。而帖已到余手。北京沦陷,余蛰居四载后,携眷入秦。帖藏衣被中,虽经乱离跋涉,未尝去身。日寇降后,余回京。沅老已病不能语,旋逝世。帖书法奇古,文不尽识,是由隶变草之体,与西陲汉简相类。……此帖自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遗赐于成亲王永瑆,后由成王府归恭王府,而归于余。王世襄有《平复帖流传考略》一文,颇为详尽,在一九五七年第一期《文物参考资料》中。而对余得此帖之一段经过,尚付阙如,今为录之。丙申,余移居后海,年已五十有九,垂老矣。而时与昔异,乃与内子潘素商定,将此帖捐赠于国家。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先生之功,则为更不可泯没者也。(张伯驹《丛碧书画录》)
    蔡襄《自书诗卷》险被偷卖
    ■朱家溍
    蔡襄《自书诗卷》,素笺本,乌丝栏,纵28.2、横221.1厘米。
    据前人题跋和收藏印记以及著录,可以明确蔡襄《自书诗》卷的收藏者,宋人有向水、贾似道,元人有陈彦高,明人有管竹间,清人有梁蕉林、毕秋帆,最后入内府。辛亥革命后,宫中书画器物等除溥仪以赏溥杰为名携出,部分和作为向银行借款的抵押品以及赏赐遗老、赠送民国要人的以外,由太监和内务府人员窃出的也不在少数。蔡襄此帖想必也是被太监们窃出的。当年地安门大街桥南路西有一家“品古斋”,是北城唯一的古玩铺(其余还有一两家只是所谓“挂货屋子”)。太监们出神武门,距离最近的销赃处理所那当然就是“品古斋”了。此外,北城的王公将相第宅很多,落魄的纨绔子弟以及管家们也都把“品古斋”当作销售场所。因此在“品古斋”常能发现出乎意料的精品,以至于琉璃厂和东四牌楼一带的古玩铺也时常来这里来找俏货。
    蔡襄此帖就是当年“品古斋”郑掌柜送到我家的,先父看过后以5000银元成交。《选学斋书画寓目续记》作者崇巽庵先生与我家是世交,他第一次看到此帖实际是在我家。当时先父叮嘱他不要外传,所以他在书中称此帖“近复流落燕市,未卜伊谁唱得宝之歌”。先父在此跋语中有“壬申春偶因橐钥不谨竟致失去,穷索累日乃于海王村肆中……”之说,是指1932年此帖被我家一仆人吴荣窃去后又复得之事。吴荣窃得此帖,便拿到一个与我家没有交往的古玩铺“赏奇斋”求售。掌柜的一看就知道是从我家窃得的东西,遂表示只肯以600元买下,否则就报告公安局,吴荣只好答应。“赏奇斋”掌柜把上述情况告诉了“德宝斋”掌柜刘廉泉和“文禄堂”掌柜王青,并请他们通知我家。刘王二位与先父商议,认为最佳办法是不要追究吴荣,而尽快出钱从“赏奇斋”把此帖赎回来,先父一一照办。此事如无“赏奇斋”与刘王两位帮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除偿还“赏奇斋”600元垫款外,我家又赠掌柜的1000元作为酬劳。此帖拿回后先父就决定影印出版。当时他是故宫博物院负责鉴定书画碑帖的专门委员,于是就委托故宫印刷所影印,命我把此帖送到东连房(印刷所的工作室),由经理兼技师杨心德用12寸的玻璃底版按原大拍照,张德恒(现在台北故宫)冲洗。这是此帖第一次影印发行。距今已整60年了。
    先父逝世后,抗战期间我离家到重庆工作。家中因办理祖母丧事亟需用钱。傅沅叔世丈代将此帖作价三万五千元,由“惠古斋”柳春农经手让与张伯驹。此帖在我家收藏了二十余载;在张家十数载,随展子虔《游春图》、陆机《平复帖》等名迹一起捐献给国家。自此以后,蔡襄此帖便入藏故宫博物院。以上便是《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帖以后的收传情况。(本版内容摘自《紫禁城》杂志2005年增刊)
    米芾《苕溪诗》卷劫后重生
    ■李兰
    在中国古代书坛上,宋代大书家米芾的精品力作——行书《苕溪诗》卷,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后世书家所追捧和仿效。
    《苕溪诗》卷在世间流传900多年之后,于二十世纪初却遭到了最为严重的劫难。国宝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清朝灭亡后,《苕溪诗》卷被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市,与众多的国宝级文物一同置于伪满洲国伪皇宫的小白楼内。伪满政权临覆灭时,溥仪出逃,看守小白楼的士兵便乘机蜂拥而上,将傀儡皇帝来不及带走的大批古代珍玩豪抢一空。由于侍从、士兵多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先抢金、玉,再抢字画,古籍善本则肆意践踏,毁之无数。《苕溪诗》卷在其中亦难逃厄运,遭到无情的破坏:原来明代名书家李东阳所篆引首“米南宫诗翰”五字被撕去,不知下落;包首锦一段也不知流向何处;前后隔水与书心被揉搓得不堪入目。更加使人痛心的是:书心第三首律诗第四行,下边撕毁一大块,残缺“知穹岂念通”句的“岂念”二字,“病觉养心动”句下残三字,“青冥不厌鸿”句缺“冥不厌”三字,“载酒过江东”句前缺“载酒”两字,总计残缺十字,看来想找回已失去的墨迹使之成为完璧,希望渺茫……米芾《苕溪诗卷》最终奇迹般地劫后还生,并能以较完整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诚属不幸中的万幸,此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1963年至1964年,一名东北小伙两次来到国家文物局定点单位——北京荣宝斋,送来两包“破纸片”。在这些纸片中,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两次送交的国宝书画总计有50余件,包括元代大书家赵孟頫的精品之作,米芾《苕溪诗》卷亦在其中。原来这些国宝残片是这位东北小伙子的父亲丁征龙于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回家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杀死其父和另一个同伴。法网恢恢,骆最终被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小伙子的母亲收藏十八载,虽然家境贫穷,她本人亦不甚懂得这些碎纸片有何重大意义,然而她始终妥善保管这堆纸片;没有出售换钱,最后将其献给国家。米芾《苕溪诗》卷的失而复得,受到了文物界极大关注,古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临终前曾说,能亲见《苕溪诗》真迹,“这辈子行了,死了也值得了”。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