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于万物有灵观和灵魂不死观念之上的民间信仰,或者表现在心理上形成了影响人们生活的某种力量,或者表现在行为上形成了某种手段或仪式,历来是 我国民众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甚至支配着民众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但是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却受着不同程度的质疑。忠实地记录下20世纪百年民间信仰的状貌,不仅能为以民间信仰为重要研究对象的民俗学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此,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就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22卷本的《中国民俗通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信仰志》是其中的一卷。作者郑土有是对民间信仰有着长期研究的民俗学者,他在本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20世纪百年,尤其是前50年的信仰民俗作了客观而又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介绍,堪称为中国20世纪民间信仰世界的忠实记录。 关注我国信仰民俗的学者都知道,我国信仰民俗的一个特点就是信仰对象包罗万象,同时又极具乡土性和地方性,如何用有限的篇幅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多彩、兼具心理和仪式形态的信仰民俗描述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再兼顾时空性和民族性,难度就变得更大。本书之所以能够忠实记录下特定时空中的信仰民俗,首先依赖于作者能够在借鉴国内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找到一条恰当的言说路径,从而将原本纷繁芜杂的信仰民俗分门别类,置放于合适的地方。 本书之所以能够忠实记录下来特定时空中的信仰民俗,还依赖于作者巧妙的书写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点面结合,是本书撰写中的一大特点。正如本书的作者在其“概说”部分已经提到的,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一个就是“田野调查蔚然成风”,由此产生了“许多有质量的、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为学术研究的深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书的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这些成果,从而能够一方面勾勒出信仰民俗之时空差异和民族差异,另一方面又可以对某些个案进行工笔细描。这种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比如第二章第三节对南岳神信仰的描写,第三章第二节对拜树干娘的描写,第四章第二节对仓颉信仰的描写,第五章第四节对名医信仰的描写等等。类似的描写,不仅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显然也增加了本书的资料价值。 本书是一本志书,首先追求的当然是对特定时空中信仰民俗的忠实记录,而通过作者的努力,使读者能够从中了解20世纪民间信仰民俗的基本状况,乃是本书的最大贡献。但本书的贡献不仅于此,还在于长达3万字的“概说”对我国信仰民俗的发生发展史、信仰民俗的特点以及信仰民俗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将我国信仰民俗的历史分为萌发与初步“整合”期(远古至西汉)、交融与重构期(东汉至元朝)、整合与定型期(明清)和动摇与衰微期(鸦片战争至现在)四个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对于民俗信仰变迁的动力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对于中国信仰民俗的特点,作者则从信仰民俗的结构特征和信仰行为的特点两个层次来把握,提出中国信仰民俗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其哲学基点是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观以及结构的开放性和信仰对象的层次化等三个方面,信仰行为的特点则体现为大致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如有事原则、“心诚则灵”原则、“泛谓”原则、“从众”原则、和谐原则、实用原则以及“功利”原则等,体现了作者对于信仰民俗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中国信仰民俗的学术史,作者分为三个阶段加以介绍,对20世纪前的“前学科”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的“学科初级阶段”,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构建阶段”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特点一一进行了概括,是对信仰民俗学术史的系统总结,为将来信仰民俗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而作者对于目前信仰民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深入领域的认识,很有可能为信仰民俗的研究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和内容。 随着研究视角的转变,目前关注民间信仰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郑土有及其《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无疑是一个典型代表。不过,我更愿意将《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一书视作继续深入开展民间信仰研究的一个导引。因为正如郑先生所提到的,目前信仰民俗研究中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