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文短理长,寓意深刻。细细琢磨,其中涉及若干关系,启示颇多。 一、物质与精神。两者都重要,若在物质有限的状况下选其一,我选后者。就是不以争物而丧失人格、降低身份,要多为别人,牺牲自己。在把有限的东西让给他人的同时,升华精神,守住气节。据说当时《陋室铭》作者刘禹锡被贬至安徽 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仅住房一事,半年时间要他连搬三次,且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而是面对陋室,作对联,写铬文,一身豪气,悠然自得。当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撰写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当将他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时,刘禹锡见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触景生情,写了“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当再次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时,他便写下《陋室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用物斗人,人将常胜,因为人除了物质还有精神,当这种精神与物质统一为一体时,它可以战胜一切。所以,人贵在精神。 二、低俗与高雅。人生在世可能体会到两种境界。大多开始不免平常低俗,随着人生进步,人们会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由自己到家人到朋友到社会群众,认识逐渐放大。可以由今天再到过去到明天到未来,眼界不断放远。可有的人无论条件多么好,就是不见长进,不脱俗套,心胸狭窄,专以小人之心度人。而有的人尽管境遇不佳,条件恶劣,但难失大雅,超凡脱俗。如《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即使身居陋室,也感受皆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这样的人和事启示我们,不要见小,不要短视 ,要顾全大局,放眼长远,宽容大度。 三、顺势与逆境。顺势是好事,可以乘势而上,掀起高潮,取得成功。这种时候,高朋满座,歌舞升平,享受欢喜。但也正是此时,容易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价别人,容易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轻视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最易感情至上,理性不足,失去理智,甚至仗势骄横。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顺势,就会很快走向反面。前面提到的那位和州知县,自恃高明,本来可正常待人,予人帮助,却偏偏落井下石,玩小人把戏,被刘禹锡的仁德比得无地自容,读《陋室铭》了解背景者,无不谴责这位和州知县低劣过人,不耻官类。这就是处顺势而骄横反害自己。 逆境是人们不愿看到又是人人会遇到的,处于逆境,困难重重,朋友远离,门庭冷落,孤独寂寞,易失信心,这是人生和事业的低潮。越在这个时候,冷静又易使人理智,宁静最易使人致远,能看得清朋友真假,能辩得出是非曲直。这既是考验人又是修养人的时候。逆境看上去是个坏事,但它是重要的人生和事业的转折,也是人们一生重要的历练,在顺境中学习不如在困难中学习让人收获得大,认识得深刻。处逆境而不失信心,持续努力,不甘寂寞,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委曲,就会有良好的心境和前途,转衰为胜,爬坡向上。所以,低谷是向上的开始,是进步的开端。高潮则最难把握,稍不注意就会走向反面,由高而低。刘禹锡处逆境而潇洒庄重,事与心谐,气质高贵,难能可敬。读此文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不免有高有低,关键是高要谨慎,低要信心,处高不傲漫,处低不丧志。 四、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是事物内外在的统一。不可能只有内容没有形式,也不可能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主人与房子,主人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房子。和州知县想用狭窄的房子来贬低主人,但不管他把房子换得多么不如意,但在房主人看来都可以把主人与房子统一起来,因为决定的因素在主人而不在房子。因房主人刘禹锡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哲学思想家和出色诗人,他的房子再小再破也不一般,更不要说用诗人的语言描述既是浪漫之地,又是文雅之处; 即使再小再破,它也“往来无白丁”。可见这则《陋室铭》还让我们明白,不要看重待遇高低、文品大小、资格深浅,这些只是身份的一种标记,真正的内容则是人的水平、能力和思想修养。有的人虽然戴了许多光环,金光四闪,特别耀目,但金表其外,败絮其中。有的虽然没有辉煌的标记,但他们却成绩卓著,能力超凡,品质优秀,且不事声张。 写到此处,感慨难尽,更不宜用俗言打住,故将对《陋室铭》感觉最好的两句,录在此处作为结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