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我们与新闻同在 2005年,文化“中国热”初现端倪,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我们关注文化体制改革,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关注传统文化的振兴。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文化事业而坚守的人们。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们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免费义务教育的逐步实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些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人们。 我们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探索着,思考着,与社会的脉搏共振。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忠实的读者,是您的支持让我们信心倍增。新年伊始,我们将继续一路前行,一路探索,一路思考。 魅力源自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文化热 新闻点击 ●中国文化在全球掀起热浪。9月28日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首次联合祭孔(9月29日文化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正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旨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之相关的是国外的“汉语热”和国内的“国学热”。 ●文化对话拉近世界的距离。9月20日,历时3年的“中法文化年”刚刚落下大幕,10月1日,另一场重头戏“中国文化年”在美国隆重举办。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节也在英国、韩国、墨西哥上演。与此同时,“雪域藏珍———中国西藏文物展”在美国4个城市巡展,大洋彼岸刮起“西藏风”(10月17日文化版)。 ●走出去树立中国新形象。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组织策划下,中国八大出版集团下辖的104家出版社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第五十七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11月1日到11月4日文化版)。为鼓励中国文化更多地走出去,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音像、出版等产业走向世界(10月27日文化版)。 编辑点评 世界是多样的,文化是多元的。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正在为全人类的文化体系增添独具魅力的东方元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正在更加主动地“走出去”,以更加积极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 文化成为"发动机"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新闻点击 ●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省市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列为发展重点。北京计划在未来4年内,使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9%(2月21日文化版);继烟草、矿业、旅游、生物资源开发和水电之后,一种新生的经济力量———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云南发展的第六“发动机”(8月17日文化版)。此外,上海、浙江、河南、深圳等省市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市)的战略目标(分别见7月13日、8月3日和8月24日文化版)。 ●民营资本掀起文化产业投资热。《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11月16日文化版)等政策相继出台,引来更多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据统计,目前在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到2/3。 ●一批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相继成立。结构调整中,许多文化单位从各自为政到强强联合,从单一所有到混合所有(4月11日文化版)。由国有、民营、外资共同投资组建的“新华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新华书店总店告别单一所有(4月25日文化版)。 编辑点评 一点点探索、一步步推进、一天天积聚力量的文化体制改革,在2005年爆发能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引擎”。这一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明晰。结构调整中,国有文化单位焕发活力,民营资本跃跃欲试,境外资本谋求空间,大戏不断,好戏连台。 共同呵护文明载体 ■关键词:文化遗产 新闻点击 ●各地“申遗”热情不减。我国首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开始,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国家则加快了立法进程,并将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4月27日文化版)。江苏、浙江、辽宁、北京等省市陆续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30日、8月5日文化版)。中西合璧的“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达到31处。 ●文物执法仍是“软肋”。已经“没有一块好砖”的长城成为关注焦点(11月17日文化版)。其实,近些年长城由于人为破坏与自然损害所导致的“缩水”非常严重,集中体现了目前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中缺少统一的法律法规、遭到破坏时也难以追究责任等突出问题。有法可依,还要执法必严,加强文物法规建设和文物执法力度将成为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12月5日文化版)。 编辑点评 这一年关于文化遗产的新闻非常多:中国博物馆走过风雨百年、故宫博物院走过80年,河南设立了首个省级文化遗产日,国际古迹遗址大会在西安召开并通过《西安宣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散落在祖国大地的处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视与呵护。 远去的背影 ■关键词:文化人物 冯亦代(1913—2005) 花开花落,时光飞逝。即将过去的2005年,我们送别了一位又一位老人。他们为人、为学、为文的风范,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当新年的脚步静静地走近时,让我们再次回望那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再次聆听与品味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足音——— 冯亦代(1913—2005) 笑着迎接黑的美 2月23日14时30分,冯亦代走了。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导读者,打开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一扇窗。他参与创办和出版《中国作家》、《电影与戏剧》、《人世间》等刊物,成为著名的编辑和出版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相继翻译过海明威、毛姆、法斯特等人的作品。晚年,他曾对友人说:“我还想修改我的遗嘱,加上: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他离去时,北京飘起漫天大雪,飞扬的雪花如无数精灵的双手,托举着一个作别的生命。 费孝通(1910—2005) “行走”一生 4月24日深夜,费孝通溘然长逝。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耄耋老人,他的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写一篇”的工作和研究方式,造就他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当年,他经过细致严密的社会人类学调查,写出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学术界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近20年来,他每年都有150天左右在全国各地搞调查研究。“行走”,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呼吸”与“阳光”。 启功(1912—2005)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6月30日凌晨,启功因病逝世。他有着许多闪光的头衔: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可谓一代著名“杂家”。尽管涉猎广泛,但是他常说自己的主业还是教书育人。“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他取“坚净”两字当作自己书斋的名称,名曰“坚净居”。已故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钟敬文称赞他:“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 黄昆(1919—2005) 快乐的物理巨人 7月6日16时18分,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黄昆远行了。他常自谦,“我不是帅才,是一个小兵。”然而就是这个“小兵”,一次次地把“黄—里斯理论”、“黄昆方程”、“黄—漫散射”这些带着中国人姓氏的理论砖石镶嵌进世界物理学的大厦。1977年,他担任了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被国外同行称作“灰烬中重新起飞的凤凰”。他把自己一生的科研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并以此为乐。 刘白羽(1916—2005) “人民”两字永远最重 8月24日,刘白羽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和深爱着他的人民大众。他曾当过战地记者,写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战地报道。他的文学创作跨越现代和当代,80岁那年还到新疆油田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去深入生活。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风风雨雨太平洋》就是夜以继日、细水长流地写出来的。作为《人民文学》的老主编,他曾反复强调,《人民文学》一定是人民的文学,发表的作品一定要和时代同步、和人民同心。 巴金(1904—2005) 巨星陨落 光还亮着 10月17日19时06分,巴金老人停止了心跳,一颗文坛巨星陨落了。很难用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如激流;有时又如阴云,如浓雾,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他为百年中国创造的一切,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晚年的心愿,也是他的自信。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29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