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欧美红学》:周汝昌序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周汝昌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admin)
——欧西《红楼梦》研论得失之我见
    《红楼梦》是一部独特的中国文化小说,这部文化小说传入欧美西洋之后,反响如何?凡治中西文化交流的学者,如不曾向这一课题留心详究,那将是一个极大的缺漏与损失。
    为此,我久想为此撰一拙文,著抒鄙见,
    但因阻滞重重,久难落笔。如今天赐良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姜其煌先生出其鸿编,要我制序,快览之下,“正中下怀”。我就一举两得,既应雅嘱,又偿夙愿,遂成此文,以贡芹曝之诚。我以为,目前除姜先生外,还无人能撰成这样一部著作,其嘉惠学林者,实非浅鲜。我之拙文,不过是因姜先生的辛勤劳动之成果,借花献佛而已。
    姜先生精通很多种西语,却没有不屑于红学的意思,竟然为了介绍西方的红学状况而投入了这么多的工夫,写成这部品种独特的新著,以飨国人,填补了一个多年来无人肯填能填的红学空白,这不是一件小事。不但在红学史上,即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是应该大书一笔的篇章节目。
    “西方的红学”,内容包括些什么?曰翻译,曰讲解,曰评介。讲解原应包括欧美众多大学对《红楼梦》的课程讲授;苦无纪录与出版物,无从辑,所以只剩下译本中的注解了,这也很重要。姜先生把西方这方面的著作,广搜博引,巨细无遗,功力实堪钦佩——要知道,所谓西方,包括的国度很多,而且历时甚长,从1842年的事一直讲到他截稿为止!
    在我们看来,西方人士对《红楼梦》的看法,不少是可笑的。原谅吧,彼此间的文化传统,精神结构,历史背景,民族特点,其差异是太巨大了!怎么能指望西方人完全了解和理解这样一部“奇书”呢?然而,说也奇怪,据姜先生介述的,在众多的“西方之老生常谈”中,忽然会爆出一朵大火花,使我十分惊异!在这方面尤其感谢姜先生,不是他来热心介绍,我是不得而知的。
    中西文化各种观念上的差异,在《红楼梦》西译上也显示得十分有趣。如姜先生所举,尽管霍克思(Daivd Hawkes)英译“好了歌”为Won Done Song是如彼其绝妙,但他却把宝二爷的怡红院硬是译成“怡绿院”(姜先生又“返”译为“快绿院”——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认为非此不合西方观念。此种例子最是小中见大,也最“发人深省”。
    说真的,就从“红楼梦”这三个大字来说,这首先就是不可译的中华文化的诗的语文和美学概念。Red Chamber Dream或者Dream“of”or“in”the Red Chamber都使西方人困惑,只单说那“Red Chamber”,已然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怪名堂了。所以“Red Chamber”根本不能传达“红楼”二字对中华本民族的有文化、有学养的读者所引起的艺术效应,“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呀!
    Red Chamber固然令人很不满意,可是话还得说回来,毕竟未离大格儿,还是主观上力求忠于原词的。到后来,如姜先生所举,却又出来了一个Red Mansions,这就益发令中西方读者一起茫然了。谁想起来,那是否要把“红楼梦”理解为“朱门梦”、“朱邸梦”?假使如此,我也要说,这是十分不妥的破坏原文,违反翻译原则的做法。
    我老老实实供认,我原有一种不太客气的偏见:西方人根本无法真懂得《红楼梦》是什么,是怎么一回事。西方的翻译家们脾气很怪,肯为白文花大力气,却不肯为注解写一个字。我常常说,这样的翻译者,只做了他应做的工作的一半,甚至是一小半。
    说到这里,我可以回到我上文的一处拙语:在众多的“西方老生常谈”中,忽然会爆出一朵大火花,使我十分之惊异。举一个例,比如,德国人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了不起的。远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格鲁勃就对芹书有肯定的评论,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又有一位名唤理查·维廉的,说《红楼梦》像“《绿衣亨利》,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提供了一幅大清帝国文化历史图画”。再到1932年,又有一位名叫恩金的,说《红楼梦》与《金瓶梅》不同,写的是一种有教养的生活,说雪芹不知何来神奇力量,把日常琐事写得如此生动,说读过《红楼梦》,才知道中国人有权对他们的优秀文化感到自豪——欧洲人是从未达到如此高度的!我要说,我读姜先生的评价到这一段落,不禁拍案叫绝,继之以掩书而叹。
    姜先生已经指出,西方的“评红”,也是随着中国研论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由于他们要参考或者寻找依据,接受中国的红学影响是必然之事,说得不好听些,即是也有稗贩。我以为这固不足为异,不足为病,可是也多少带来一些毛病。比如,翻译家明明贡献很大,功绩自足,可他偏也效颦中国的“考证派”,这就有点儿“危险”了。
    另外一个非常之重要的问题,乃是姜先生特别举示的:英国的第十五版的《英国百科》竟说《红楼梦》题材与技巧的丰富,“不亚于欧洲”,但其“关于作诗的冗长争论,令读者厌倦”。我看到此处,真有啼笑之感。
    一个是“不亚于欧洲”!这是“最高评价”了啊。世界人类文学,还有“超过欧洲”的可能与命运吗?一可叹息也。再一个则不仅是个“欧洲至上主义”的问题,是更加复杂重要的“中国诗”的麻烦事情——诗在中华文化上的地位、作用、意义、价值,在中华人的生活的巨大“造福”力量,英国人在未来的哪个世纪才会略知一二,看来还很是难以预卜。
    姜先生此书,对我们是一大启牖。我愿他在这方面不断继续工作,并且向他建议:是否可以设想,用外文(也可先用中文,后译外语)写一本介绍《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深切关系的书?我的想法是,我们不做必要的工作,《红楼梦》这样的足以代表中国的伟大作品,只靠欧洲人自己去钻研模索,总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芹书通过译本与影视改造,已经“走向世界”多时了,让欧西人在较高文化层次上重新认识它(比什么“爱情故事”、“心理描写”逐步提高一些)的责任由谁负担,由谁(哪个机构单位)来认真考虑这样的问题(而不只是总想搞点儿“红热闹”),不是也该提上日程了吗?
    (《欧美红学》姜其煌著大象出版社出版定价:16.20元)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