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二十四史”留尴尬:后二十史有史无注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华网    (责任编辑:admin)
新华网成都11月9日专电(记者刘大江、李雯) “二十四史”自清代定型以来,留下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学术遗憾:后二十史有史无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所所长陈祖武介绍,迄今为止,“二十四史”有两项阶段性整理成果,一是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一是中华书局的《标点本二十四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元济先生整理汇集《百衲本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史”版本学和校勘学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标点“二十四史”。由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牵头、组织全国学者对“二十四史”进行校点整理的“标点本”,于1959年由中华书局开始出版。“标点本”对古本“二十四史”进行校勘,使用新式标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古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
    然而,“标点本”留下了一个重大遗憾:“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有古人注释(均为唐人及唐以前人留下的)外,后二十史均无注。注释的缺失,让今人对“二十四史”所记载的事件、典章等内容难以明了,导致人们研读利用颇感不便,其价值的发挥也大受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人给前四史所作注释,其局限和不足日益突出。学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期盼“二十四史”能有“今注本”问世。(完)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