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抗战才子张恨水别样的风骨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安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少年才子闻名乡里张恨水祖籍安徽省潜山县,因为其父辈在江西做官,故而举家迁往江西。1895年,他出生在江西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地区),原名张心远,恨水是其笔名。幼年时期的张恨水便以“少年才子”而闻名乡里。1912年,由于父亲病故,家道中落,17岁的张恨水随母亲回到了安徽潜山县。不久辍学,开始了自谋生路的生活。
    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百多部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成果之丰,令人叹为观止。这其中不乏家喻户晓、让人争相捧读之作,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此外,他还写有大量文艺性散文、新闻性散文和相当字数的诗词、剧本,全部作品有3000万字以上。在这些作品中,人们常常乐道的是他早期的“礼拜六”式的作品,但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张恨水和他的作品却更有番别样的风骨。
    面对国难文风改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太平花》正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面对国难,张恨水一转笔锋,在小说中加入抗战内容。后来他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说:“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同年,张恨水又在北京《晨报》发表连载小说《满城风雨》。这部小说本意是谴责内战,但随着时局的紧张,张恨水将主题变为宣传抗战御侮。《满城风雨》是张恨水国难小说中比较出色的一部,以直接的笔触描写了军阀混战、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从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已经看见一个思想认识发生转变的张恨水,这个“国难书生”正以一管笔担负起独特的抗日使命。
    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曾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我的写作意识转变了个方向,我写任何小说,都想着点抗御外侮的意识进去。”从1931年底到1933年,张恨水同时开始创作十余种不同内容的小说和各种杂文。长篇小说《水浒别传》就带有抗击外侮的意识;《啼笑因缘续集》中,张恨水将主人公或是安排到了抗日前线,或是去为抗战服务,甚至连何廉这样的人物也会捐出一半财产用于抗日;《东北四连长》(1946年出版时改名为《杨柳青青》)描绘了东北义勇军抵抗日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管故事情节有怎样的不同,张恨水都将之放于国运的起伏跌宕中。
    抗战作品渐趋成熟
    1934年,张恨水由北平出发,途经郑州、洛阳、西安、兰州等地,足迹遍布西北地区。这次西北之行,他目睹了盘踞西北的封建军阀的种种恶行,横征暴敛,抓丁拉夫;也亲耳听见了西北人民的痛苦呻吟,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他曾写道:“在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也自然变了。”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张恨水的抗战题材作品也渐趋成熟。1938年初,张恨水辗转从芜湖到了重庆,担任重庆《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职务。病后初愈的张恨水开始了在战时陪都的清贫生活和辛勤创作。三间茅屋,稻草做顶、竹篱笆堆墙。山雨一来,茅屋里就能听见雨滴与各种器皿碰撞的声音,张恨水戏称之为“待漏斋”。困境往往孕育出最写实的文化意象。从抗战的全面爆发直到最终胜利,张恨水以洋洋数百万字从社会的各个视角记录了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
    用笔写出全民抗战
    当张恨水身处抗战后方后,他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旧世界的黑暗现实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于是他再一次转换了文学创作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大后方的各类人群。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八十一梦》以“寓言”“托梦”的手法通过一个个荒诞不经的梦境故事影射了当时重庆的腐败社会现实,受到周恩来同志的较高评价,作者寓意之深,无怪乎周恩来说它是从反面“同反动派斗争”。《秦淮世家》、《丹凤街》、《赵玉玲本纪》、《大江东去》、《魍魉世界》、《傲霜花》等一批作品在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则刻画了一个个形象各异的人物。艺术,高于生活之处就在于它的全面和它的深刻。抗战期间,张恨水正是以文人的视角和文墨谱写了一部“通俗的抗战史”,刻画出了一幕幕生动的“纸上战场”。
    <提示:本站每日更新新闻15-25条,阅读更多新闻请点击“更多新闻检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