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物权法》与孔子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刘治波    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7月10日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提到归还失物可以得到报酬,引起人们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觉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拾金不昧乃孔孟之道、传统美德。然则我们世俗之人眼中的传统道德真的就是孔孟的原意吗?
    据载当时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有从诸侯那里替别人赎出姬妾的,可以受到官府的赏赐。子贡因为自己富有,赎了人而不愿接受赏赐,以为这符合仁义道德,是高尚的品德。孔子听到这件事,极不高兴地说:“子贡做错了事啊!要知道圣人做的事,是可以移风易俗的;他的教导是可以为人作榜样、推行于百姓的,而不只是求得自己一时的快意。如今鲁国人富的少,穷的多,如果以为做点好事受政府的赏赐就不廉、不清高,以后怎么还会有人肯替别人相赎呢牽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从诸侯那里替别人赎人了。”
    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的命。这人牵了一头牛谢子路,子路把牛收下来。牛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子路做得对!从今以后,各国就会有许多能够勇于救难的人了!”
    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赐是好的表现,子路接受了别人的牛是不好的。可是孔子却赞美子路而斥责子贡。可知所行事情的功过得失,不应光从事情的本身表面来看,还得看它的影响及于当时和以后,是利还是害,来加以区分和定论。现在所做的虽好,而其流风足以害人,那是似好而实非好;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好,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好的。这是古之圣贤之人提出的非是之是的论断,其它类似的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也同样反映了古人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
    古之圣贤之人深深洞悉人情、通达事理,考虑、处理问题都不是仅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内部。前看后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里看外看,从长远看、从眼前看,从不同的方面、侧面、角度、层次反复看,力争尽可能少一些弊端。这也可以说是自古圣贤之人反复教导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的原因,而我们也总是视为老生常谈而不以为然。
    来源:《文汇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