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新疆石门子生殖岩画“求救”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杨章怀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康家石门子岩画上的人物
    专家认为应先“抢险”后“治病”
    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即将展开抢救
    有五套抢险措施
    距今3000多年 以生殖崇拜为主题 画面1/3遭破坏 专项资金到位无修复方案———
    近日,距今3000多年、以生殖崇拜为主题、1/3岩画遭破坏的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向全国发出“求救”。和18年前在呼图壁县的天山山脉被发现时一样,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称,中心对岩画进行现场勘测后,对岩画的抢险工作即将展开。
    发现
    岩画藏身陡峭山腰所在山体像一宫殿
    1987年,时任新疆考古所所长的王炳华教授听到呼图壁县一名基层干部说,在距县城西南75公里的天山腹地,一个被当地人俗称为“康家石门子”的地方,有一座赭红色山体的岩面上有许多雕刻画。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中,这颜色奇特的山体特别显眼。山体雄伟而奇异多变,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有的地方像用巨斧砍过,有的地方则像是人工堆砌而成。远远望去,这座山体好比一座神秘的宫殿。
    当地居民说,岩面处在离地10多米高的陡峭山腰上,在地面根本看不清楚画面的内容。于是,王炳华就请当地的建筑工人在山脚下搭好架子,通过架子爬上半山腰。
    爬上半山腰后,王炳华教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平整的岩面约220平方米,雕刻着300余人,大的人物有2.04米,小的有0.19米。岩画东西长约14米,高约9米,雕刻岩画的面积达120平方米。
    画面裸体者为男性惟一着衣者是裙女
    画面上布满了大小不等、形象各异的人物图案,有的站立,有的斜卧。整个岩画中惟一穿着衣服的人物,是处在画面中心部位直立的一个着长裙的女性(即裙女),身高1.05米,全身被涂红,在她的上下左右,几乎都是裸体男性的图案。
    画面中有不少男性的生殖器表现得十分夸张和突出,其中还有双头同体人物、对马双虎图腾。有的画面表现两人或多人交媾的动作。画面的线条流畅,女性的形象娇小秀美:瓜子脸、樱桃嘴,肥臀细腰,两腿修长,浅露笑意;男性浓眉大眼,躯体雄伟,强烈突出生殖器官。
    价值
    距今已3000多年是生殖崇拜的标本
    王炳华教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查阅国内外的书籍、资料,判断此画是距今3000多年的天山塞种人遗留下来的。王炳华说,在当时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育水平不低,但是人口的死亡率很高,他们只有通过增加人口的方法使部落生存下去。岩画真实地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场面。
    从资料上看,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大型雕刻画面,在国内目前仅此一处,世界上如此大规模、清晰地表现有关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画面也很罕见。
    有关专家认为,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古代生殖崇拜的生物标本,
    它对研究原始社会史、原始人思维特征、原始巫术与宗教、原始舞蹈、原始雕刻艺术及新疆古代民族史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破坏
    游人纷至盐碱侵蚀1/3画面开始剥落
    上述发现披露后,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反响,中外的游人都纷至沓来,而岩画的破坏也开始“加速”。
    康家石门子岩画1990年被确定为新疆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经费没有得到落实,岩面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目前岩画下部约三分之一的画面已经开始剥落。
    呼图壁县文管所所长张凤祝告诉记者,虽然岩画剥落严重,但主题岩画还十分完整,只是四周的人物画面出现起皮、剥落的现象,有的只剩下鼻子眼睛,遭到损坏的岩画大约占整个画面面积的1/3。
    由于岩画所在的山体岩面朝南,岩画画面向前倾斜,形成了一个斜角,中午的垂直的阳光照不到岩画画面,下雨的时候也淋不到。但是天山阴面植被茂盛,山顶等处都是盐碱地,山顶上的水流夹杂着含有盐碱的沙土流到岩面,时间一长,就将岩面腐蚀。
    张凤祝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岩画起皮、剥落,目前的困难是地处比较偏远,离县城约80公里。
    求救
    100万元资金已到位全国招标修复岩画
    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维修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维修项目五年储备库,保障维修费五年到位。今年6月中旬,国家投入的100万元用于保护康家石门子岩画的专项资金已经拨到呼图壁县。
    张凤祝焦急地说,专项资金已经到位一个多月,但目前,新疆境内还没有专家能够做出切实可行的维修保护方案,因此他们只得向全国“求救”———向全国专家招标。招标的条件是:必须具备修复岩画的资格,有修复重点文物经验者尤佳。
    行动
    先“抢险”后“治病”5套措施即将展开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岩画最大的问题是先要进行抢险,然后才能进行保护。“如果出现山体崩塌,那么岩画就会被毁于一旦。”这名专家认为,呼图壁县向全国“呼救”,颠倒了轻重关系,有为了扩大效应、扩大知名度而炒作之嫌。
    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说,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相关人员已经去岩画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查,他说,针对岩画目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2003年制定的5套抢救措施即将展开。
    新闻链接
    塞种人
    据史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已活动在中帕米尔、天山及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主要是“随畜逐水草”,兼冶炼和加工铁器。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
    有关专家认为,古代塞种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5套抢险措施应对岩画当前“险情”
    一、搭建雨棚。由于岩画的位置处在半山腰,山顶的雨水和泥沙可以覆盖到岩画画面上,在岩画上方搭建一个雨棚,可以阻止雨水对岩画的直接冲刷。
    二、建隐蔽的、有组织的排水系统。由于岩层有缝隙,雨水经常可以渗入岩层的内部,腐蚀岩画画面。工作人员查清岩层内裂缝所在的部位后,可用导管通过一定的坡度将水流引导出去。
    三、对山体加以锚固。山体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岩层内也存在着许多裂缝,山体很有可能出现崩塌。
    四、在岩画周围建立防护围栏。防止游人、牧人、野生动物等闯入“禁区”,将岩画破坏。
    五、建立保护站,对岩画进行深入的科研考察。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方案,筛选和研究修复材料,使岩画能够“延年益寿”。
    
    岩画所在的山体像一座神秘的宫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