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诞生之谜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司马迁后代之谜 司马迁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无疑的。《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从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儿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 司马迁的子孙后代,是可以取信的。韩城鬼东乡徐村,有清代嘉庆二十二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维兹同族,世传司马……改姓同、冯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 ·司马迁胡须之谜 司马迁的有须无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呢?其中流传着一段辛酸的故事:司马迁受宫刑后,随着生理的变化,他的声音和行动也随之变化如妇女,胡须渐渐脱落无遗。司马迁的夫人柳倩娘是一个画家,对丈夫各个时期的容貌都画有影像。 相关阅读:司马迁出生年仍是个谜 期待打开历史“疑锁” 将2005年作为司马迁诞辰2150年,是否已有有力证据证实公元前145年,是司马迁确切的出生年? 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新科说,由于司马迁在《自序》中没有记述其生年,汉代史料亦乏记载,从而留下了至今难以彻底解决的疑案。司马贞《索隐》也解释说“《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这一年是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年二十八,郭沫若先生据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 司马迁当了五年太史令,汉武帝改元太初,张守节的《正义》就在“五年而当太初元年”下备注说:“迁年四十二岁。”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年四十二,王国维先生据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145年。王国维先生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载“年二十八”应是“年三十八”之误。因为古籍中“二、三、四”与“廿、卅”常常发生讹误。 经过多次辩论,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者认同王国维先生的数字讹误说,即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 [align=center]河津说:山西也是司马氏故地之一[/align] ·山西也是司马氏故地之一 今年已年过六旬的张克复先生现为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的会长,多年来对司马迁和《史记》颇有研究。张克复先生告诉记者,根据史籍记载,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其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大约在周惠王、周襄王之时,司马氏遇难“离周适晋”,此后司马氏分散在卫、赵、秦。而卫、赵则都在现在的山西境内。到西汉武帝时置太史令一职,建元初年,司马谈出任太史令。“由此可见,司马氏春秋战国时期在山西活动了很长时间,山西也是司马氏的故地之一,司马迁和山西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张先生兴奋地说:“没想到在和津还有司马家族的后人,有空我一定要去看看。” 司马迁在天汉2年遭宫刑下狱,在征和2年其好友任安获罪被腰斩弃市,此时司马迁并未死,但此后司马迁就了无踪迹了。他有没有受任安的牵连再次遇到像宫刑这样的政治危机?如果有,他和其家族去了哪里?这都已史无记载,成了千古之迷。张先生说:“既然山西是司马氏春秋战国、秦时期曾经活动的故地之一,不妨推测在避危机的情况下,司马迁逃回他曾经生活过的晋南(即山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山西河津司马氏自称他们是司马迁的后人,自有其道理并不能够完全否定、排除。一切都有待于史料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的深入” ·山西也存有司马迁遗物 他不是韩城人吗 5月27日,陕西韩城纪念司马迁诞生 2150年的大型直播活动还在彩排。记者却从山西的媒体处得知,司马迁不是陕西韩城人,是山西河津辛封村人,而且当地司马家族的人还保留着一个近200年的家谱布牌,以及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笏板”(俗称朝王牌)。顿时就令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司马迁的生世,变得更加令人无法琢磨。 据山西河津辛封村的司马福先生介绍,山西河津辛封村有 1500多人,司马家族有20余户, 100多人。旧时这里的司马家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殊待遇,司马家与其他姓氏对簿公堂时不必下跪。当地的“明朝嘉庆版龙门志”和“清光绪版河津志”的地图中都有“司马迁故里”的标注。而仍然保留着的那块布牌,是嘉庆十三年二月廿三日重置的,据说是太史公留下的遗物,直到现在河津辛封村司马家族的人在重大事务中还要祭拜布牌。布牌上排列的家谱已到62代了,族中最小的已排到了65代,现有的家谱有断代,中间30代没有明确记载。 相关阅读: “鲤鱼跳龙门”的河津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 司马迁真是河津人吗? 题外:江西司马忠金的家谱 一位司马温公(司马光)的嫡系后人司马忠金,带着其祖辈司马叙在民国十一年重修的司马氏家谱,也来到了韩城。昨日,他向本报记者透露了司马氏家谱记述的一些密闻。 司马忠金介绍,在现在的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新池(东塘村),仍有祖辈司马的祠堂和司马庙存在。至直今日,司马光的后人在举行红白事时,都必须要到司马祠堂祭拜。目前东塘村共有司马姓氏的后人500余人. 司马叙乃清末的进士,他在家谱中记述了司马氏上自司马光,历经宋元明清的家族变迁和传承谱系。家谱中写道司马光的后人有从夏县迁到高昌者,至元初,从蒙姓为“玉尺不花”,到明初又恢复为司马姓。谱系则从“玉尺不花”之孙司马识礼开始记述,传至民国十一年,历十七世、五六百余年。记者看到,家谱中还记载有司马姓氏的谱前传20代排行,和谱后排行20代排行. 记者在司马忠金的指点下在家谱中追述泰和司马氏流派系源流考中写道:司马氏出自程氏,周朝时程伯休父为司马,以官为姓,以后司马氏出了众多王相大儒,宋代时司马氏子孙司马光为宋仁宗时进士,后赐为太师温国公。 记者就此家谱事宜采访了本次活动的特聘专家\甘肃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张主任,他认为司马忠金带来的司马氏家谱真实可信,而且与司马迁有着很近的关系。 [align=center]司马迁故里“韩城说”:徐村揭秘[/align] ·三次去徐村,三次被徐村的团团迷雾笼罩 东汉年间,一群人来到这个地方,这群人的资料无从考据,在民间的叙事里,他们出现的时候神色紧张,处于奔跑状态,共同的面部特征是一个高翘的鼻梁。他们将这里命名为“续村”,让人想到似乎要嗣承什么,遂又改成徐村,更隐蔽得像一个真正的村名。 一个惊天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名字里。 当我们把徐字拆开解读,就是“余下的两姓人”。 目前生活在徐村的有1000多老少,无一人姓徐,原住民由两支构成:一支姓冯,一支姓同。村人世代耕读传家,却恪守一条古老的祖训:读书不为做官,只为明理。村子里最大的官是韩城市文化馆馆长。 每年清明是徐村最热闹的时节,“别处清明雨纷纷,徐村清明如过年”,最古怪的风俗是“跑台戏”,唱到一半忽然停下,演员跳下舞台就跑,不卸妆不脱戏服,环佩掉了也顾不得捡,像一群斑驳的蝴蝶,乍起乍落,跑到另一个戏台上继续唱。与此同时,村人要祭拜祖先,史无前例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了:冯同两姓人进的竟然是同一个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的司马迁。 汉武帝时,司马迁因李陵案受“宫刑”,这是不争的史实,王国维曾说“其后人不可考”,但徐村人却说司马迁不但有女儿并且有两个儿子,其后人为了躲避追杀,给“司”字加一竖改姓“同”,“马”字加两点改姓“冯”,因此,村内冯同两姓坚持2000多年不通婚。直到1963年出身村干部家庭的同有望和本村的冯粉竹喜结良缘,成为有史以来徐村的第一对同冯姓氏夫妻。半个多世纪前,村人还自发成立了“司马迁祭祀委员会”和“司马迁研究小组”。 消逝已然消逝,然而现世的存在却以民间方式对抗着历史,徐村人到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知情者还是将谎言坚持了2000多年的“集体演员”呢?徐村,以更加神秘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 ·走近今天的陕西韩城:司马迁后人在徐村 韩城拥有的不仅只是黄河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壤中,深深渗透着“《史记》文化”的因子。韩城,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司马祠就伫立在黄河岸边。由于韩城位于关中最东北部,是秦晋交通要道,因此在这里建立司马祠更多意义上,是在韩城乃至陕西大门上做了个“史记文化”的路标。 种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掩盖下,一个天大的秘密就隐藏在韩城一个叫徐村的村庄。村口的一座石牌上“法王行宫”四字乍看之下让人不解,正当人们苦想这是哪代名医的居处时,徐村人便会走上前指点一番:“倒过来念……” “法王行宫”倒转一念,竟然成了“宫刑枉法”!四面环沟的徐村充满了神秘,它究竟想隐讳什么?为什么又留下明晰的线索? 1000多人中,并无一人姓徐,村民对徐字的解释为:“徐,余二人也。”那么剩下了哪两个人呢? 不是两个人,而是两支人——村中的“冯”、“同”两姓。 徐村里最盛大的节日并非春节,而是清明。每到清明,“冯”、“同”子孙便会大拜祖先。不同姓氏的人们竟然在同一个祠堂里祭奠祖先,这样的事情只可能出现在徐村。因为“冯”、“同”子孙,都血出一脉,他们共同祭奠的祖先正是司马迁。多年前王国维关于司马迁后人“不可考”的论断的确凿性正在被人怀疑。 东汉年间,司马后人担心九族有患,来到了这里,长房将“马”字加两点姓了“冯”,次房将“司”字加了一竖姓了“同”,而后给此地起了个名字———续村,后改为了徐村。在这里,冯、同两姓千百年来仍旧保持着互不通婚的习俗,这一禁忌直到1963年才首次被打破。 [align=center>比故里之争更重要的是宏扬司马迁的精神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的会长张克复先生6月2日清晨打电话给新浪网,再次肯定了司马迁“生于龙门”之说,但他认为古代地理范围的划分、位置的表述都比较模糊,而龙门又是黄河上的峡口,其两边就是韩城、河津,如此一来单从地理位置上判断司马迁的故居就有些站不住脚。张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有崇拜祖先和追念先人的传统美德,后人都以先祖的杰出人物及其丰功伟绩为自豪,在此情况下,古代河内郡、江南吉州(今江西吉安)、绛州(今山西河津)各地的司马氏在他们追宗认祖时都以司马迁这一伟大人物为先祖完全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不存在谁争司马迁的事儿。 张先生对新浪网说:“比故里之争更重要的是宏扬司马迁的精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忍辱负重、探索真理和坚贞不屈”。 新浪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