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王蒙抨击汉语洋泾浜风气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缘起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让国人对于世界文化格局和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一次重新认识和表达的机会。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面对全球化趋势,中国人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于9月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举行的原因。
    这场文化高峰论坛在开幕首日就上演了一台重头戏,语言学家许嘉璐、哲学家任继愈、科学家杨振宁、作家王蒙等众多名人出现在人民大会堂,而许嘉璐、王蒙、杜维明和杨振宁的重点演讲让论坛伊始就充满了开阔、思辨、幽默的氛围。
    海内外文艺界、社会科学界、传媒界、科技界的60多位代表人物,以“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为主要议题,讨论在科技、经济、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与文化选择、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对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等具体问题。据悉,今天他们还将在北京共同签署发表“甲申文化宣言”。
    精彩点击
    许嘉璐(语言学家):学校是新文化的孵化器
    长城是中华儿女心目中祖国的象征。新的长城是什么?是从沉睡中觉醒的民族的脊梁,是求解放,争独立,求生存发展的精神文化。现在到了我们认真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防止世界文化一元化的危险、中华文化怎样前进的时候了。
    我认为,为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应该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简单说呢,就是要知道中华民族来自何处,将要走向何方。其次应该以文化的中层为着力点,通过艺术、风俗、利益、法制、宗教等体现中华民族的思考和精神。另外,要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从社会学角度看,家庭是最小的社区,是文化普及的最细微之处;再稍稍放大,一条街道、一幢居民楼、一个村庄都是社区;再放大到学校、军营、企业、机关、城市……如果所有社区把文化放到重要位置,人人就可以生活在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氛中了。不过,我这里想说学校这个特殊社区在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校是新文化的孵化器。每个人离开父母后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就是学校。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得如何,切实关系到从那里走到社会各个角落去的年轻一代具有的文化基因。校园文化承担的任务之重让我们不能再等待了,应该列为我们所关心文化问题的第一项。不过,文化又很复杂深刻,一个学校的文化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收到显著成效的,所以浮躁浮夸是绝对不行的。
    王蒙(文学家):应更好地学习和保卫汉字
    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太复杂了。胡适、鲁迅都提出类似把中国典籍扔到茅厕里的说法,甚至废除汉字改用英语的主张都提出过。现在咱们又重提倡传统、典籍,这使我想起前苏联的一个诗人,他说战时的马和烟就像战时的老婆,辛辣、苦味呛人,但就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它。这就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情。
    虽然有人提出过中国要放弃汉字,不过我们很难从拼音字母里找到感觉。想想看,把诗歌都用字母念出来,还有意思吗?所以我们应做的,就是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及传承研究,普及华文教育,提高投入,鼓励学华文和汉字。另外,我们应在语言文字上对媒体和出版物提出更严的要求,少点错别字,少点洋泾浜,少点文理不通。
    我并不反对中国人学习外语,而是应该处理好二者关系。例如可口可乐在中国与生姜在一起作为治疗感冒使用,中国人表演芭蕾舞多了些中国人的妩媚,意式、港式服装大行其道不妨碍唐装的兴起,现在三颗纽扣的西装设计受到毛制服的影响,而中山装、毛制服又是中国受到日本、印度等国服装样式影响的结果。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进行文化交流。
    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给年轻人不同的文化选择
    有朋友跟我说,21世纪应该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我却要泼一瓢冷水。
    这种说法不仅不切合实际,而且会助长不健康的狭隘民族意识。一枝独秀、两军对垒、三足鼎立、方桌会议……这些和文化的多元并进都是有冲突的。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文化,对人类将来文化的共同财富都可做出贡献。
    举例说,我们平常不太重视非洲,可如果从多元文化、多元语言、多元价值的角度看,非洲具有丰富的资源。非洲有一句话体现了原驻民对大自然环境的理解,这句话也是安南常提到的:“地球不是祖先遗留下来让我们挥霍的财富,而是千秋万代子孙让我们珍惜的资源。”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文化认同以经济政治为主导,追求经济富强。现在进入了信息和知识社会,我们除了经济资本外要发展社会资本,除了科技能力外要发展文化能力,文化能力要靠人文学和重视文化的社会科学来发展。所以我们的参照系不能只是欧美、日本,而应该扩展到印度、拉美其他各种不同的文明和各种不同的世界。
    在经济上我是社会主义者,赞同平等以及分配的合理性;在文化上我是“保守主义者”,应让我们的年轻人有各种不同的选择,而不要把他们思想禁锢在某种单项的思维上。
    杨振宁(科学家):《易经》归纳法阻碍推演法
    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归纳法跟推演法是怎样在近代科学里面并用的。19世纪中叶推导出Maxwell方程,Maxwell是电磁理论奠基人,在1865年前后写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给世界带来了Maxwell方程。第一篇文章用了归纳法,第三篇文章用了推演法,就是在趋向类比的办法上写出方程式,他把这些方程式拿来推演,得出来惊人的结论:光即是电磁波。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近代科学里,思维方法要结合归纳和推演两种方法。那么中华文化是怎么样呢?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就是《易经》。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如何证明这一点呢?我想非常好的例子是去看一下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的学者,他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不过他只翻译了前六章。你会发现他的翻译完全是照着《几何原本》,书上有公理、定理、证明等,可以说照抄了欧几里德的推演法形式。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可惜徐光启的译著没在中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所以推演法没在中国生根。
    花絮
    杨振宁重申清华教授身份
    年过八旬的杨振宁教授上台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等一系列头衔被念了出来,而精神依旧矍铄的杨振宁上讲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澄清自己的身份。他说:“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退休了,我必须声明的是我的现职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的话赢来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以科学家的身份在文化论坛上发言,并且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入题,杨振宁教授表示,他不是以专家身份出现的,他只是带来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大家交流。至于科学和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人文科学更需要各种人群的共同参与。
    王蒙带大家玩拼音游戏
    王蒙的演讲主题是《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讲述了一连串引经据典的小故事后,听众突然听到王蒙嘴里蹦出一个一个的英文字母。“B、A、I、R、I、Y、I、S、H、A、N……”就在听众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王蒙念了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就是我刚才那些汉语拼音拼读出来的句子!”人民大会堂里立时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为了让大家直接地明白汉字的音乐性和诗话效果,王蒙领着60位专家和数百听众玩了次集体拼音游戏。
    任继愈总结“吃肉”哲学
    作为高峰论坛的发起人之一,著名哲学家任继愈进行了总结陈词。
    任继愈感慨,能有这样的论坛让大家畅谈不同观点,和综合国力的发展非常有关系。“咱们现在如果提倡清心寡欲、少吃肉是好事,但如果饭都吃不上,却偏要人少吃肉,大家琢磨琢磨,话虽不错,感觉却变了。我们今天在讲台上讲文化的多元化,如没有国力强盛做基础,会显得不那么自信和成熟。”他认为人文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赶快把落后这部分补上去,推进平衡发展。
    大腕发言也只给10分钟
    文化高峰论坛邀请了海内外各界的70位名人。戏剧评论家刘厚生、著名学者刘梦溪、著名作家阿来、北大教授汤一介等纷纷在论坛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过这些平日在各种会场作为主讲人的“大腕”,在高峰论坛上,却挺受“委屈”,每个人发言只有10分钟。
    主办方表示,限时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会风,让大家说出最精髓、最想说的话。同时,他们还在每天的论坛上,提供给专家1个小时的自由交流时间,让他们能畅所欲言。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