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本报连续刊发报道,向广大市民征求南京两只“飞来剪”的来历,然而,尽管市民热情高涨,但“飞来剪”究竟是何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谜。记者在这些天里,走访了许多南京本地专家和土生土长的“老南京”。在起重器械、郑和铁锚和镇蛟镇水之物这三种说法中,大多数人都同意“飞来剪”是古代起重器械的说法。对其年代也多认为是明代产物。但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正当记者的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南京大学老干部萧旭先生提供的抗战期间石湖镇的黄河故道中有类似“飞来剪”的线索给了记者启发:现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会不会有“飞来剪”的存在呢?经过多方打探,这个猜想竟然被证实了——湖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下真的存在着3只和“飞来剪”几乎完全一样的大型铸铁件。 两地“飞来剪”外形基本一致 在岳阳楼公园管理处刘女士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被当地人称为“铁枷”的神秘铸铁件的照片。它和南京的两个“飞来剪”外形几乎完全一致。颜色与南博的“飞来剪”一样,通体呈青黑色。四脚圆润外翻,中间亦有两条平行突起。唯一不同的是,南京的两只“飞来剪”在平行突起的外侧对称分布着两个圆洞,而“铁枷”上的圆洞一个在平行突起之间,而另两个则在同在一侧的两只脚上。 刘女士介绍说,岳阳楼的三只“铁枷”原先是在楼前洞庭湖畔的沙滩上的,平时看不到,只有在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解放前日本和美国人都曾试图将其运走,但均未得逞。照片上的这只是1980年5月岳阳楼公园用三辆绞车同时作业,才移至平台上,使其免遭水淹之苦的。这枚铁枷长2.70米、宽1.82米、厚0.37米、腰部宽0.89米,比南京的“飞来剪”还要大一圈。 岳阳史料:“飞来剪”是“镇水之物” 这至少说明,“飞来剪”出现在南京并非偶然,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内,它们曾在很大一片区域中存在过。当地史料又是何时开始记载此物的呢?记者了解到,早在1100年前,北宋人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中就记载:“江岸砂碛中,有冶铁数枚,各重千斤,长一丈、厚二尺、四端平分燕尾,若两欤相向,中各有巨窍,径尺许……”《岳阳风土记》乃是当地地方志,历代均有编修,在此之前,距今1600年前的西晋人周处也曾编纂一本《岳阳风土记》,可是那本书中并未有“飞来剪”的记载。由此推测,岳阳楼下的“飞来剪”当时在从西晋到北宋的500年间铸造的。 岳阳楼的这些“飞来剪”是何种用途呢?宋代就有争议,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中说:“不知何用也,或云:‘以御风波’。”另一个当时人王梅溪则认为是“断蛟螭害”,而张世南在《游宦记闻》却认为是作“巫术”用的“厌胜”物。而明人张元忭的《巴陵游览记》则说它是吴人的“镇江”之物。刘女士告诉记者,当地学者到现在仍无定论,但是大多认为是镇蛟镇水之物,没有实际功能,至于是机械部件的观点却无人提出。 故宫专家:南京“飞来剪”疑太平天国遗物 最后,记者又打电话到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部的一位中国古代金属器物的研究专家饶有兴趣地听了记者的介绍。他表示自己虽然见过许多大型金属物件,但是“飞来剪”这种奇特外形的铸铁件却从未看过,也没有见过相似的东西。“不过从我的经验来看,它们应该不会是实用器械,古人用于镇邪气镇水倒有可能。”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最大的铸铁件是沧州铁狮,其铸造的年代是北周时期,与岳阳楼“飞来剪”铸造年代很接近。它的作用或为镇州城或为镇水患。这对考察“飞来剪”的作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那么南京的“飞来剪”是不是也是宋代以前的呢?这位专家认为不可能,他对甘熙《白下琐言》中记载的飞来剪上铸有“吴天金”三字十分感兴趣:“南京曾是太平天国的都城,并改名‘天京’。我大胆猜测‘吴天金’三字中,‘吴’指南京古为吴地、‘天’指天国天京、‘金’指太平天国从广西金田村开始。因此它可能是太平天国的遗物。”因此,故宫的这位专家推测金陵第一奇物“飞来剪”乃是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用于镇城镇水的“非实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