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考古发现:世界第四大沙漠曾是猎牧民族的苑囿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柴海亮、殷耀    新华网    (责任编辑:admin)
虽然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由于风沙漫漫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策源地之一,但根据大量古人类遗址及岩画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个世界第四大沙漠曾适于人类生存,并一度成为猎牧民族的苑囿。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在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这个被劲风吹出地面的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石器数量之多在阿拉善地区前所未见。
    与此同时,文物工作者还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新发现了一处古岩画群,大约800多幅,主要以动物和生产场景为主要题材,显示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状况。
    然而,这两个最新发现只是巴丹吉林沙漠古人类遗存考古发现中的“九牛一毛”。中国著名考古专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说,岩画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部和南部广为分布,目前已发现的数不胜数;古代遗址也极多,几乎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个湖沼旁都有发现,而巴丹吉林沙漠中有上百个湖沼。
    盖山林介绍说,巴丹吉林沙漠中发现的古代遗址和岩画,尤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为最多,但更能直接而形象地说明古巴丹吉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是岩画。岩画中多以马、鹿、盘羊和骆驼等各种动物为主要题材,此外还有大量的骑马、放牧和狩猎等内容。
    “这说明当时古巴丹吉林沙漠地区生态状况良好,居民繁盛,是猎牧民族的苑囿。”盖山林说。
    考古专家的观点得到了生态专家的认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靳鹤龄认为,现在所见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从距今7万年前开始形成的,距今4000年至7000年,这里出现了许多湖泊,湖泊周围形成了许多绿洲,为此,巴丹吉林地区出现古人类遗存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巴丹吉林地区古代文明消亡的原因,毫无疑问主要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盖山林认为,大约距今3000多年前,蒙古高原气候变冷变旱,导致许多湖泊干涸,沙漠逐渐扩展。靳鹤龄认为,清朝之后,巴丹吉林等中国许多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受人类的影响而加剧恶化。
    “像玛雅、楼兰等绝大多数古代文明一样,古巴丹吉林文明也与自然环境同兴衰。”盖山林说,“历史告诉人们,如果要想人类文明长久,就必须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