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周公庙遗址新出甲骨座谈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孙庆伟    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任编辑:admin)
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周代甲骨两片,其中一号甲骨上刻17字,二号甲骨上有38字,后者是迄今为止所见字数最多的周代甲骨。周公庙遗址发现甲骨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两片新见甲骨,2004年2月21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主办了“周公庙新出甲骨座谈会”,邀请近二十位在京的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和历史学者对这两片甲骨及其刻辞进行座谈。
    座谈会首先请周公庙甲骨的发现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老师介绍有关情况。作为周原考古队的领队、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2002年课题“周原遗址分期与布局”的负责人,徐天进首先强调了此次田野调查的缘起:一是为了解“周原”以外西周和先周时期遗址的分布情况,二是进一步理解当前学术界所说的“周原”遗址之性质,三是对周公庙遗址本身的关注,四是为了配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的田野实习。之后,徐天进着重介绍了周公庙甲骨的出土层位和伴出的陶器,认为两片甲骨所出层位的年代当在商末周初。他同时指出,周公庙遗址规模大,多见先周时期遗物,其中包括大量建筑遗物如筒瓦、板瓦、空心砖和板砖等,表明该遗址曾经是一处重要的大型居址,应该引起学术界高度的重视。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李学勤教授指出这两片甲骨的钻凿形式表明它们属周人甲骨应无疑义;从整治的痕迹来看,这两片龟甲均是从背甲中线对剖开的,这种切割方法也见于殷墟甲骨。他还指出,1977年在岐山凤雏村出土的周代甲骨,其上的刻辞有大小两类,以前受材料的限制,曾认为小字甲骨的年代早而大字甲骨年代较晚,现在周公庙甲骨发现后,有了明确的层位关系和伴出陶器,说明大字甲骨的年代并不一定晚于小字者。此外,李学勤先生还就两片甲骨刻辞中的若干字进行了隶定,并特别强调了二号甲骨“哉死霸”这一月相词的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美东研究员也认为“哉死霸”的发现非常重要,它的使用表明周初月相很可能是“定点”的,以后成为“四分”,所以研究周代历法一定要注意其历法本身可能存在的改革。该所徐凤先副研究员则根据“哉死霸”推测周初对月相的描述不一定是观象,而可能采用了推步的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长寿研究员指出两片甲骨发现地的层位堆积很厚,表明此处的堆积或有可能属于一个大灰坑,建议进行更大规模的正式发掘以确定地层单位和层位关系。他还指出,目前对周原地区商文化和先周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意见,这也需要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来促进达成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研究员首先强调了二号甲骨刻辞对于年代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两片甲骨及其刻辞的若干特征。他认为像二号甲骨上如此长篇、娴熟的刻辞在周代甲骨中是极其罕见的,而两片龟甲的钻凿形式和刻辞文例均具有典型的周式风格,它们的发现证明了1977年凤雏村所出的甲骨均属周人。依据某些字的写法和刻辞文例,宋镇豪认为这两片甲骨的年代应在商末周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葛英会教授根据两片甲骨刻辞的文例和内容,对其中的卜辞和占辞进行了区分,并由此推定当时的占法是按照先贞、后卜、再占的顺序进行的。
    故宫博物院林小安研究员认为两片甲骨的年代以先周时期最为可能。鉴于二号甲骨上的刻辞笔道轻重差别较大,林小安推测它们可能不是同时所刻。根据两篇甲骨刻辞中“克”字的用法,他重申其以往有关克罍、克盉铭文中的“克”字是助词而非人名的观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主要对两篇刻辞中若干关键文字进行了隶定。李零认为,尽管这两片新出甲骨属于周人甲骨是没有疑问的,但似不能由此推断凤雏甲骨中的“王”就一定是指周王。另外,他建议尽快请有关专家对这两片甲骨进行鉴定,判断它们是否同版,这当有利于其他相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研究员指出应进行新的发掘,扩大发掘面积,获得更多出土器物以判定年代。该所徐良高副研究员表达了类似意见,他也认为与甲骨伴出的陶片确属商末周初。该所冯时研究员在对若干文字的隶定发表意见后,着重谈了“哉死霸”的问题,他认为“既死霸”就是“朔”,而“哉死霸”为“晦”,“旁死霸”为朔日的第二天;冯时强调,在眉县杨家村窖藏铜器铭文和周公庙甲骨刻辞发现后,旧有的月相四分说已经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刘绪教授对北京琉璃河、扶风齐家村和岐山周公庙所出周代甲骨的形制、整治方式和行文格式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周公庙甲骨刻辞的书写位置似无规律,和一般的西周甲骨不类。而该院博士后董珊则对两片甲骨中的若干词、字进行了解释。
    李伯谦教授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他在强调周公庙甲骨发现意义重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尽快地在周公庙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正式发掘,以促进相关研究。他同时希望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将各自的意见尽快整理出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将在《古代文明》第四卷集中刊发这些专家的笔谈。
    通过这次座谈会,周公庙遗址新出甲骨的重要意义更加显现出来,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周公庙甲骨出土层位明确、年代清楚,它的发现对于周代甲骨研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周公庙甲骨刻辞内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月相纪时内容为首次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术界对于周初历法的认识,是研究周代历法的宝贵资料;同时, 结合该遗址规模大、屡出铜器并多见建筑遗存等特征,均表明周公庙遗址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为从考古学上寻找周人早期都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周公庙甲骨的发现对于周初历史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