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12月17日电:近日,贵阳市开阳县哨上乡打儿窝崖厦史前人类文化遗址首次发掘已经结束。遗址发掘还未到底,但已达4.35-4.55米深,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地层堆积完整,文化层堆积相当丰厚,这在贵阳地区还是首次。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到第18层,从上到下共叠压18个层位,各层共出土碎骨大约有上千斤。而且出土器物相当丰富,以打制石器、骨器为主,还有部分磨制石器、骨器等。出现的动物物种:有灭绝物种中国犀、巨貘等。现生物种有鹿、麂、野猪、熊、牛、虎、豹等。大量的出土遗物对研究贵阳地区、乃至贵州省的历史,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实物依据,初步估计,可以把外界一直认为历史不太悠久的贵阳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 此遗址是2003年8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受贵阳市公路局委托对贵开路进行公路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9月,所里立即组织专人对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是史前人类居住国的洞穴遗址,又名“国家岩洞”(因上世纪初,曾有户国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遗址中心地段位于南江大峡谷东南端新建贵开公路东侧打儿窝半山腰的一个岩厦内,距贵阳市东北约57公里。周围是山崖,山间有涓涓流淌的溪水,山上有茂密的植被,很适合古人类居住。 整个遗址面积约东西11.3×南北15.7米,共177平方米。本次发掘为试掘性质,用的是探方法里的序数方,共布8个方,因为人力和资金有限,只开挖了其中两个方,面积为19平方米。18个层位共出现遗迹现象44个,包括墓葬11个,灰坑19个,灰堆8个,骨堆1个,钙板胶结物5个。整个探方出土物的特点是:几乎每层都有大量的动物碎骨出现,其中以第6层最多(仅这一层就装了十几个编织袋),各层共出土碎骨大约有上千斤。还有明代青花瓷片、明代瓦块等,东汉晚期的“剪轮钱”,石器,石料,骨器和陶片。而石器使用的石料有砾石、燧石、水晶、碎屑岩、玄武岩、砂岩等。石料来源经初步调查,水晶在遗址周围附近的各个山上都有,当地就产水晶,其中距遗址以西约100米的大营上(山名)最多,地质勘探队曾来此勘察过。玄武岩也许来自遗址以北约8公里处叫火石坳的半山上,那里产玄武岩。其它石料有待考察来处,估计也就出自遗址附近;石器是以打制石器为主,有石锤、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方法有锤击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等。其他有打制痕迹的是石片、石核等,磨制石器所占比例很少,约占出土石器的1%(如出土的残石凿);骨器也是以打制骨器为主,约占出土骨器的98%,其中有骨铲、骨锥、角锥、骨刀等。磨制的骨器约占骨器的2%,有骨锥、骨铲等;陶片所出数量有限,从1-4层均有,以1-2层稍多,第3层相对较少,第4层就更少,只有零星的几块陶片。大都是夹砂陶,颜色以灰陶为主,兼有红色,有素面,也有纹饰。质地都较酥,火候不高,致使陶色不均匀,有的陶胎呈黑色。纹饰有方格纹、网纹、刻划纹、锥刺纹、绳纹等。还有很特殊的圆圈纹(以前从未见过)。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指出:打儿窝国家岩洞遗址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地层堆积叠压清楚。遗物、遗迹相当丰富,经中科院古脊椎研究所专家看后初步认为,有多个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具有时代的延续性,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叠压、衍接,让此遗址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年代测定结果出来,年代跨度大的话,可以申报“文保单位”保护起来。其在国内都比较少见,为研究贵阳周边地区的史前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