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钟 有句俗语说:“狗来也,福来也旺旺旺……”狗年到来,运气和福气也都随之而来了,然而当我们提到关于狗的成语或者俗语时,我们都会想到“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彘不食”“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狗那耗子,多管闲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所有的都是贬义,说狗的势力、不知恩图报、多管闲事等等,我真的想为狗鸣不平,它们招谁惹谁了,竟落得如此名声? 狗被驯化的历史很久(资料图 图源网络) 突然想到了我家的狗,有一次我要出门,就叫我朋友来替我照顾它。奇怪的是,它虽然没见过我朋友,却没有叫。但平时我在家的时候,它看到有陌生人来了却大声叫嚷,这似乎就是所谓的“狗仗人势”吧,但这个成语虽然是和狗有关,并不是狗的本质啊,它哪懂恃强凌弱,只是人们借此来讽喻那些仗势欺人、见风使舵的小人罢了。 其实,关于狗的这些不雅的俗语,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是有很大关联的。 狗被驯化的历史很久,原因是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再加上它有锋利的牙齿、敏锐的嗅觉和听觉,善跑,在早期游牧捕猎为生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狗有警戒作用,还很忠诚,所以在早期,狗还是被赞扬的对象。像魏贾岱宗的《大狗赋》中用“时频伸而振迅,若应龙之腾掷”说狗的机灵敏捷,用“然其所折伏,敬主识人”说它的忠诚,“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说狗具有极强的警戒作用。 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而,到后来开始出现了有关狗的贬义性词语,像《晋书·赵王伦传》中提到的“狗尾续貂”,南朝的《南齐书》中有“猪性卑而率,狗性险而出,皆指斥贵势”,从而提炼而出的“猪卑狗险”。在唐宋明清时更多:“蝇营狗苟”“挂羊头、卖狗肉”、“偷鸡摸狗”“声色犬马”“狐朋狗友”等等,都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成语俗语。 之所以会从两晋南朝时开始出现与狗有关的贬义词,首先是因为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游牧狩猎的比重大大减少,用到狗的地方也很少了,似乎只有看家的本领可以派上用场,狗的地位大大地下降了。 其次,在古代大者为犬,小者为狗。而以“犬”为旁的字本身就带有凶恶之意,像“狂”、“狰狞”等,所以就不受人们的喜爱。 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是我国的正统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崇尚集体利益,而狗向来是独来独往的,《说文解字》中也说“独,犬相得而斗也”。清段玉裁说:“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狗是具有好斗、凶暴特征的,所以,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就不好。而且,狗喜欢靠近人类,求得人类的喜欢,又有所谓的“奴性”、胆小,所以就又和谄媚、阿谀奉承联系在一起了,这也非儒家提倡的,有人就评价说“外刚能止物,而中柔善媚者也。”像我们会称谄媚的人为“走狗”,称一些仰仗势力的人为“看门狗”等等。 然而,即便古代流传下来很多关于狗的不好的言论,实际上这些词语都是为了说人,狗又知道什么呢?这锅白白地给狗背了几千年,狗却毫无怨言,依旧对人类忠诚。直到今天,狗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伙伴,很多人将狗视为家人、亲人。关于狗的成语、俗语我们还会用,但是和狗一分钱关系都没有了。 狗在替人类承受着骂名(资料图 图源网络) 狗在替人类承受着骂名,也许是因为我们离狗太近,太了解狗的习性,所以比较通俗易懂吧。但如果把这些罪名都加在狗身上,是对狗最大的不公平,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对狗狗们友好相待,因为它们身上肩负着千万年来人类的罪名。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反思:我们往往对最亲近、最熟悉的人恶语相向,像父母、朋友,但他们从来不会责怪我们,而且是一次次地包容和理解,我们是不是应该慢慢地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