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你的生肖到底属什么?从新生儿属相说我国历法

http://www.newdu.com 2018-02-07 腾讯儒学 道诚 参加讨论

    文/道诚
    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2月16日是新年狗年的正月初一。2月16日之后出生的新生儿属相是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2月4日到2月16日之间有新生儿的话,该是何属相呢?
    
    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不急于揭晓答案,先从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四种称呼说起:公历、阴历、阳历、农历。
    对历法四种称呼的解释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先说公历,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也是我国现在最普遍使用的历法。它的标准名称是格里高利历,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的历法。我国从辛亥革命后一直沿用至今。
    再说阴历。阴历是月亮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历法。
    而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阴历论初一十五等不同时间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则是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历法是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最后说农历。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阳历年与阴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历法三种分类及公历计算闰年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公历、阴历、阳历和农历的称呼实际上是把不同的概念混着说了。实际上,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属于阴阳历。
    
    干支纪法及属相的确定(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这样无论是阳历和阴历,都会有误差(二者皆以365天为一年)。对阳历而言,平均每4年便会少约1天,(0.9688,约等于1)。而公历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规定每4年里有1个闰年,将这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故闰年的2月有29天。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规定凡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皆为闰年。如1996,2000,2016等皆为闰年。
    干支纪法及属相的确定
    我国农历是阴阳历,其中的阳历是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又称节气历、中国阳历、干支历。它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它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属鸡的宝宝(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国虽然使用公历,但是没有废除农历,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一般日历牌国际通用的公历和中华传统的农历都有,各取所长,兼而用之,中国人民是不是很有智慧呢?确定农历的新年第一天,用的是农历这个阴阳合历中阴历的方法,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把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第一天。十二生肖亦称十二属相,它们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所以确定属相,用的是农历这个阴阳合历中阳历的方法,也就是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开始,立春是前后两个属相的分界点。
    所以,答案到此完全揭晓了:从生肖属相来说,2018年2月4日立春之前出生的宝宝属鸡,2月4日立春之后出生的宝宝,就是属狗的了,不是等到大年初一。你答对了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