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丽平(1964—),女,山西阳城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王雁华,榆次七中,山西晋中030060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狗形成了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在语言上却对它大加贬诋,这种语言现象折射出中国人从民族感情、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上对狗是不宽容的。这点与其它民族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汉语言文化特色。 一、狗的部分自然属性 (一)喜啃咬:这是原生态时期撕咬猎物所留下的习惯。语言中保留了许多关于“狗”。如:狗大自咬,女大自巧;狗咬病鸭子;狗咬狗一嘴毛;疯狗乱咬人;疯狗咬月亮–狂妄、属狗的——老爱咬人等等。据对《中国谚语大全》的统计,这类俗语有19条之多。这类俗语中有的实际意义已经不是字面意义了,有的甚至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贬义),但它的字面意义仍然说明了狗喜啃咬的特点。 (二)睡眠:犬在野生期间是夜行性动物,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被人类驯养后与人的起居基本保持一致,改为白天活动,晚上睡觉。有惯用语“夜狗子不黑天不进宅,黄鼠狼不深夜不叼鸡”为证。 (三)交配:成年的公狗和母狗相遇,通过嗅闻确定对方是异性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交配,有谚“母狗不蹶腚,公狗不上身”为证。 (四)嗅觉灵敏:狗的嗅觉灵敏度位居各畜之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有语可证:“猎狗的鼻子药农的眼”、“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人们常用“狗鼻子”来说明一个人的嗅觉灵敏,其实就是基于对这点的认识。二是辩别气味的能力。可在诸多的气味当中嗅出特定的味道,所谓“猫认屋,犬认人”就是说明狗的辨认能力强。 (五)傍人而居:史料记载“周有犬人,汉有狗监,唐有狗坊,元有狗站”。陶潜的诗句,“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哪里能闻到犬吠声,哪里便有家的温馨。与人交往是狗的习性,尤其是在与主人的长期相处中能够明白主人的意图,“狗通人性”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狗的色彩属性 由于狗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人们对“狗”的评价或褒或贬,并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流传下来,在全部汉文化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狗”文化。 (一)褒义:在我国文献中有义犬救主的记载。干宝《搜神记·义犬冢》记载“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豁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说的是主人李信纯醉酒遇火,犬运水救主、力竭而亡的故事。唐冯贽《云仙杂记》载云:“会稽人张然,滞役经年不归,妇与奴私通。然养一狗,名曰乌龙。后,然归,奴惧事觉,欲谋杀然。狗注睛视奴,奴方兴手,乌龙荡奴,奴失刀杖。然取刀杀奴。”二犬之义举,皆不免令人敬佩。George Graham Vest(1830-1904)有一段高度概括狗是人类的朋友的精彩演说:“不管主人是贫困或富贵,健康或病弱,狗都会守在主人的身旁。只要能靠近主人,不管地面冰凉坚硬,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他都回全然不顾地躺在主人身边。哪怕主人无食喂养,它仍会舔主人的手和主人手上因抵御这个冷酷的世界而受到创伤。纵然主人是乞丐,它也像守护王子一样伴随着他。当他所有的朋友都掉头而去,它却义无返顾。当财富消失,声誉扫地时,它对主人的爱依然如天空运行不息的太阳一样永恒不变。假若因命运的捉弄,它的主人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只忠诚的狗也会依然陪伴主人,有难同当,对抗敌人,此外毫无奢求。当万物共同的结局来临,死神夺去了主人的生命,尸体埋葬在寒冷的地下时,纵使所有的亲友都各奔前程,而这只高贵的狗却会独自守卫在墓旁。它仰首于两足之间,眼睛里虽然充满悲伤,却仍机警地守护着这份感情,忠贞不渝,直到死去”。由是观之,狗是动物中的忠义之士是毫无疑问了。现代汉语中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不离穷主,猫跟富贵走;狗有情,猫无义;犬不弃贱主,子不扬父丑)、“狗见人贫死也守,人见人贫亲也疏”、“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猫来穷,狗来富”、“猫儿捉老鼠狗看门——各守本分”、“犬守夜,鸡司晨”、“犬有湿草之义,马有垂缰之恩”,是对狗忠实主人有情有义品格的赞赏,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狗常是主人的得力助手。“好狗在打猎场上见,好马在跑马场上见”、“好狗护三村,好汉护四邻”正是极好的说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说追赶兔子才是狗的正经事业,代猫捉鼠有些越权的嫌疑,不过这句还是在为狗表功,一是为主人看守门院,二是帮主人狩猎。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语有22条之多。这类语词都是对狗的忠诚而殷勤、聪明机敏、勇敢坚毅、有忍耐力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如果将此类语词与那些带有贬义甚至诽谤意味的语词做数量上的对比的话可以发现此类语词少之又少。 (二)贬义: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这点已无需多言。但对这样忠实的朋友,汉民族传统意识中,又多是以嘲讽甚至蔑视的态度对待它的。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狗的带有贬义色彩的语词有八十多条。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分析几个语词的实际意义,用以说明汉文化中的“狗文化”,确切点讲是以骂为主的狗文化。狗忠实主人,总是跟随在主人的身前身后;十分恭谦。“走狗”中的“走”,其本义是跑的意思。“走狗”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即随从主人出猎而前后左右跑动的狗。但其实际意义却由中性色彩变为贬义,用来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狗腿子、狗奴才、巴儿狗、哈巴狗”的本义和“走狗”相同——跟在主人后面跑腿,其实际意义却是指丧失人格帮助坏人的人。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节狗只能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聪明而又善于联想的汉民族,认为“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狗的这一不可更改的自然属性就这样被巧妙的利用,也使狗蒙上不光彩的阴影。用“狗男女”来比喻非夫妻关系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更能看出传统意识中对狗的偏见及不宽容的心态。其实,除人以外的任何动物的交配都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它们之间不需要任何感情基础的,但为何不选择“鸡男女”、“猪男女”、“猫男女”来比喻非夫妻关系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而选用“狗男女”来说明这种关系,可能就是因为狗和人类走的太近,人们便随手拈来打比方,人类不自觉地行为给狗文化添入最具杀伤力的一笔。“字是黑狗;越描越丑”中,用黑狗来喻写成的汉字,恐怕也是这方面的原因。人们之所以对狗有偏见甚至产生厌恶,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还是因为狗喜狂叫撕咬的特点。“狗吠非主”在今有些贬义,这对狗实在有些不公;人臣各忠其主本也是伦理常情,对狗也未免苛刻了些,其实,“狗吠非主”可看出狗忠心义胆秉性。凡是对狗“认熟不认生”的特点进行责难甚至“痛打落水狗”的都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狗伤害人无论是从程度上还是从次数上来看,都远比人伤害人要逊色得多。不过用“狗咬狗”来比喻同类之间的残杀或诋毁倒是比较确切的。二是“狗像狼,母像娘”的特点。狗在外形上颇似狼,民间就有“狼是狗的外甥”的说法。狼凶残的兽性对人类一直有很大的威胁,是人类的敌人;狗却是已经驯化了的人类的朋友,但“外甥像舅舅”的貌似状也使它不能被人类完全接受的原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首先把说话人比作狗,给说话者贴上不齿于人类的标签。从逻辑上讲,狗嘴里怎么能吐出象牙呢?这种人们习以为常且看似正确的谚语却有悖常理。几千年这样传习下来,更增加了人们对“狗”卑视之情,正是“老猫犯罪狗戴枷——无辜受累”啊。从语词中可以看出;汉民族对“狗”的传统认识显示出三大特点。一是对狗往往带有某种偏见;二是偏面强调狗摇尾乞怜、愚忠于主人的性格特点;三是汉语中含有“狗”语素的语词大多带有贬义色彩。 (三)中性:“猫三狗四羊半年;牛驴骡马年过年”(怀胎期)、“狗不过十六,树不过千年”(年龄)、“龙门跳,狗洞钻”、“狗扒地,要落雨”、“人多不怕虎,狗多不怕狼”、“好话说三遍,鸡狗不喜欢”这类语词要么是说明狗的习性,要么是说明狗与周围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从事理来看,这类语词应该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偏见的影响,语言中带有中性色彩的含有狗语素的语语词只有十多条,明显少于贬义语词。 三、小结 对同一个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无论是在语汇、语法上,还是语义和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可能在自己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一方面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的特点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所以说语言作为民族的标志,一定带有本民族的特点。纵览汉语中含有“狗”语素的语词,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之进行表功的话比起那些带有诽谤意味的话来少之又少;中国人从民族感情、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上对狗是不宽容的。基本是形成了以骂为主的狗文化,这点与其它民族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叶大兵,马丙安.中国风俗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原刊《长治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07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