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面具手艺人周明 刀刻脸子 笔点睛

http://www.newdu.com 2018-02-2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制作好的地戏面具。本报记者 黄娴摄
    
    周明的部分雕塑工具。本报记者 黄娴摄
    扎个小马尾,一身中山装,42岁的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村民周明有几分现代艺术家的范儿,他从事的却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明朝屯堡地戏面具雕刻。他本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地戏表演的核心灵魂就是脸子。”脸子,是行业里对地戏面具的称呼。雕脸子,是周明最引以为傲的事业。
    小时候看着父亲和村里的其他人跳地戏,周明就迷上了父亲戴在头上的面具。他在雕刻地戏面具路上,已经走了30余年。
    周明的一天从坐在马凳上劈木头开始。地戏面具的制作过程复杂,从选料到雕刻再到上彩,要经历10余道工序。
    选料是面具制作的第一步。“因为要给人戴着表演,所以木材要轻。”周明说,当地盛产的柏杨树木材质轻,木质细腻,纹理流畅,很适宜做面具。
    选好木料,接下来就是面具雕刻最重要的一步:出胚。“出胚决定了一个面具各部分的基本比例,最考验师傅的技术。”整张面具能否做到对称和均匀,看起来是否协调,这一步就基本定下了。
    通常一个地戏面具高32厘米、宽16厘米,由头盔和脸部组成,基本按1比1的比例分配。一个经验老到的师傅在出胚环节基本无需用尺子丈量,用自己的手指一比划,就能确定各部分的比例。
    出胚完成,面具的轮廓基本定下来,接着进入雕刻环节。地戏面具展示的大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雕刻要根据地戏脚本里的描述来做,但同时也考验着制作者的审美。“每个师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一样,同一个人物雕出来的面具也不相同。”
    面具人物的表情是否传神,能不能活灵活现,都在雕刻环节决定。这个环节是使用工具最多的部分,光是各种尺寸的凿子,周明就有40余把,分为平凿、圆凿、线凿三大类。
    完成雕刻后,要把面具挖空、等待木头晾干,这样面具才不易变形,能长期保存。
    晾干后的面具,需要用精砂和细砂反复进行打磨,把刀痕磨平,便于后续的上色。先上底色,晾干,再上色,一般进行3次左右。待底色完全干透后,开始在面具上进行彩绘。眉毛、眼睛被一一画上,面具栩栩如生。
    地戏面具一般分为老将、少将、文将、武将、女将,俗称五色相。在颜色使用上,根据不同的人物特征用色,红色代表忠勇,如关公;黑色代表凶猛、刚烈,如张飞;蓝色、青色代表狡诈,如夏侯渊;通过色彩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要让面具看起来有光泽,长时间不掉色,上漆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步骤在彩绘之后进行。待漆干透后,给有些角色装上胡须等装饰物,让它看起来更符合人物形象,就好了。
    除了等待木材晾干的时间,一个面具的制作大约需要一周时间;但一个匠人从开始学习到出师,大概需要五六年的时间。面具如果不受潮,则能保存上千年。
    2010年,周明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顺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但最让他开心的,是可以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吸引到更多人参与到这项技艺的保护当中。(本报记者黄娴)
    本版制图:郭  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