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杜甫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李清照就是从大明湖畔、趵突泉边走出来的一代词宗、婉约宗主。她自幼浸润于书香之中,成长于高第之下,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十八岁时嫁与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可谓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二人赏古玩、品字画、作诗词、诉相思,过着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于是有了《金石录》,也有了《漱玉集》。 李清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幸福的日子既有新婚的甜蜜,也有秋闺的寂寞与惆怅。既有少女伤春,也有少妇的悲秋。此时的清照虽有月缺阴晴之憾,但无家破国亡之悲。李清照是女中人杰、词坛才女,文采有后主遗风。她早期的词作大多描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语言清丽、婉转、典雅。于是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伤春之作,也有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悲秋之作。 这等寻愁觅恨的日子,随着丈夫的故去与北宋南迁而终结。夫死独居,身只影单;国恨家愁,齐涌心头。在江南飘零之日,她的词作风格大变,开始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感情。那是怎样的一种浓烈的哀愁与刻骨的孤独啊。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资料图 图源网络) 适逢元宵佳节,让人不由得不想起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据考证,此词系李清照晚年作于临安。北宋时的元宵节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词人选择元宵节为题写南渡之悲,颇有深意。当时宋金双方停战之时,在国家危亡之时,南宋统治者却故意营造出了一片祥和与升平之象。李清照于是蘸着泪水,和着悲痛写出了这首元宵词。 元宵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先来看上阙。词一开头就连发三个疑问——“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这三个设疑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疑问,道出了李清照异乡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元宵佳节,太阳落山,月亮升起。太阳像熔开了的金块,月亮恍如浑圆的璧玉。暖和的春意从初春柳芽中透出来。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那浓烟之中,春意正浓。恰在此时,梅花已残,有人吹起《梅花落》,笛声凄怨。景色之美,无与伦比。但词人却连发三个扫兴的疑问。乐景写哀情的对比手法,从清照心中自然流出。南宋普通人却无此敏感心灵,只知道趁着晴朗,可以痛快赏玩花灯。在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浩劫之后,疑惧心理让清照无心赏玩,委婉地推辞了“酒朋诗侣”的殷勤邀请。 花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再来看下阙。由眼前想到过往,如今虽在临安,但忆起当年在中州汴京,自己尚待字闺中之时,那才是真正的元宵节!自己戴着“铺翠冠儿”,穿着“捻金雪柳”,出去游赏花灯,那是何等的祥和与幸福啊。回忆往昔,放眼今日。她早已是容颜憔悴、风鬟霜鬓,心中又有满腹辛酸,一腔凄怨,无端生出了千端怯意,所以只能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了。昔日无忧的少女清照,在历尽国破家散,夫亡亲逝之后,如今已是美人迟暮、心境凄凉。结束于一面帘儿,看似平淡,却不同寻常,让人回味无穷。一面帘儿就隔开了两个世界:今与昔、乐与悲、生与死、少女与老妇,国家的强与衰。这直叫人心碎的两个世界正在搅动着清照的情感世界。 今日我们可以告慰李清照的是,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就让我们替您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