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弘扬孝道 不能变成愚孝

http://www.newdu.com 2018-02-28 腾讯儒学 江帅 参加讨论

    
    莫大于孝(图源:网络)
    文 / 江帅
    孝文化作为中华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说文解字》中讲:“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细看“孝”的古字,形似一个小孩背着一个老人走路。《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可谓是天经地义,应是每个人身体力行终身法则。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儒家对孝推崇备至。戏文评书里经常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潜移默化中,许多人以为儒家提倡的孝道正如董仲舒所讲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母或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完全可以左右子女。
    
    孝道并非封闭僵化(图源:网络)
    所谓孝道也变为了一种封闭僵化的金字塔型的“孝”,塔下的人对塔顶必须无条件服从。但孔子的“孝”是否就是这种“孝”呢?在这和大家分享孔子与弟子曾参的一个小故事。
    曾参种瓜,不小心伤到了瓜的根部。父亲曾晢认为他用心不专,大怒用锄柄击打他背部。曾参倒地晕了过去。少倾苏醒后,曾参问父亲:“刚刚我犯了大错,您大力教训我,自己没有伤到吧?”随即退下回房,抚琴放歌,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安康。孔子听到后,十分生气,告诉把门的小童:“曾参如果来的话,不要让他进来。”曾参很委屈,便托人向老师问询。
    
    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图源:网络)
    孔子讲:“你没听说吗?古时候舜侍候父亲瞽叟时,不论父亲有任何需要,都尽力满足。但当瞽叟想要找他而杀了他,却从没有杀掉。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下不称职的父亲的过错,而舜也没有失去身为人子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参侍候父亲,放弃身体来承受父亲的暴怒,致命的重击也不躲,若其被打死就会陷父亲于不义,这怎能算孝呢?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参的罪过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绝不是强调一味的愚孝。倘若因为自己的孝顺,却让父亲背上弒子的恶名,最后身入囹圄,这并非孔子所提倡的孝道。而且,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完全找不到有哪个儒学大家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观点,倒是在明清高度集权的社会环境下,这段话不断在戏文中出现,广为流传。
    
    孔孟的合理孝道(图源:网络)
    曾参还向孔子请教过一个问题:“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愤然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对父亲不该一味服从,而是要辨明是非对错,若父亲有错,则应谏争。
    在当今大力弘扬“孝”的时代,我们一定要继承与发扬孔孟的合理孝道,坚持“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的十二字孝道,“孝”对人生,做新时代的好“孝子”。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