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你爱看的极简艺术史:5分钟一览中华书法四千年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艺萃 newdu 参加讨论

    原标题:5分钟看完中华书法四千年 | 极简艺术史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各位朋友们,干货最多的极简艺术史又和大家见面啦~!
    
    萃花知道粉丝们卧虎藏龙,之前的写春联活动,大量的优秀作品投稿都快把萃花砸懵了,中国书法的魅力可见一斑。
    
    考虑到还有许多同学对书法的了解还处于萌芽状态,本期极简艺术史专门推出书法简史,帮助大家推开书法艺术的大门。
    
    话不多说,先看极简知识图谱↓
    
    |请将手机横屏查看|
    
     
    
     
    
    秒懂的朋友一定都是书法老司机,如果你看得似懂非懂,那就该配合下面的文字版涨知识了。
    
    四千年的历史中,中华书法变化多端,难以穷尽,我们大体可以按照字体变化、书写介质变化、书法审美变化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
    
    先秦
    
    |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 文字发展期,实用为主
    
    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以后,汉字就成了传承中华记忆的特殊载体。在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书法的面貌。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 刻有文字的龟甲
    
    商朝时,金文也开始萌芽。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在周朝达到鼎盛。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西周,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书体也出现了蝌蚪文、鸟书等等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书写载体更加多样,出现了竹木简牍、帛书、石刻等,其中刻在石头上的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为大篆书体,为秦朝的官方字体小篆的前身。
    
    
    
    ▲ 秦石鼓拓片,故宫博物院
    
    
    
     
    
    | 秦篆、隶书
    
    | 文字开始变为艺术
    
    | 李斯、程邈
    
    秦朝很短暂,却是字体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秦灭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官方文字为小篆(秦篆),民间流行书写更加简便的隶书
    
    小篆由李斯等人改造,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用笔均匀,结构协调,字体典雅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 李斯 泰山刻石(明拓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篆书书写复杂,更加简便(偷懒)的隶书出现了。隶书由秦朝程邈从篆书简化而成,秦隶将篆书的圆变方,笔画更简便。
    
    
    
    ▲ 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
    

    
    
    
     
    
    | 篆、隶书、草书
    
    | 书写达到高度自由
    
    | 张芝、蔡邕
    

    
    小篆、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为了进一步“偷懒”,书写更便捷的草书也出现了。
    
    草书就是草率的隶书,逐渐发展为有章法可循的章草,再进一步放纵不羁爱自由,不拘泥章法的就是今草。东汉张芝创今草,世称张芝为"草圣"。草书出现意味着人们的书写达到高度自由,可以通过笔墨随性地表达个性,抒发情感。
    
    
    
    ▲ 东汉 张芝(传)《冠军帖》
    
    书写介质上,虽然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纸张尚未普及,书写介质最为流行的还是“写”在石头上,即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蚕头燕尾,波磔分明。汉隶书法家的代表有蔡邕,发明了飞白书。
    
    
    
    ▲ 蔡邕《熹平石经》
    

    
    三国两晋
    
    | 楷书、行书
    
    | 开创风格,树立典范
    
    | 钟繇、王羲之
    
    三国时期,楷书逐渐从隶书中演化出来,成为书法的又一主要字体。曹魏书法家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 钟繇《宣示表》
    
    两晋时期书法家辈出,王氏家族占据半壁江山,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这一时期最流行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及“三希”《快雪时晴帖》《伯远帖》《中秋帖》。
    
    
    
    ▲王羲之《兰亭序》(唐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书法界的五大主流书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都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且都不乏神作,最重要的书写介质——纸张,已经普遍为人们使用,此后的书法史,可以看作一场精彩又漫长的墨与纸的切磋。
    
    南北朝
    
    | 隶楷、行草
    
    | 北碑南帖,上承汉隶、下启唐楷
    
    | 羊欣、智永
    
    南北朝时代最为瞩目的属魏碑,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过渡时期书法。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字体多为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体。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 《郑文公碑》
    
    南朝书法继承东晋风气,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推崇王献之的书风,书写介质以尺牍为主,代表人物依然是王家人,如王献之之甥羊欣、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此外还有些优秀的匿名碑刻作品如《爨(cuàn)龙颜碑》、《瘗(yì)鹤铭》。
    
    
    
    ▲ 智永,真草千字文
    
    隋唐
    
    | 唐楷、狂草
    
    | 崇尚法度规范
    
    | 初唐四家、颜柳张怀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在社会上普及,从帝王权贵、文人士大夫,到平民阶层,都不乏书法高手,楷书、草书的成就最为突出,对日本等东亚国家也有深远影响。
    
    隋朝统一南北后,书风摆脱前代的粗犷,逐渐趋向规范。
    
    唐代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楷书大家,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等。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 颜真卿《多宝塔碑》
    
    草书在唐代也出现了创新,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两人被称为“颠张狂素”。
    
    
    
    ▲ 张旭《古诗四首》其一
    
    
    
    ▲ 怀素《自叙帖》
    
    五代两宋
    
    | 行书、瘦金体
    
    | 承唐继晋、注重意趣
    
    | 宋四家(苏黄米蔡)
    
    五代到宋初时期,书法上承袭唐代遗风,代表书法家有杨凝式、南唐后主李煜等。
    
    
    
    ▲ 杨凝式《韭花帖》
    
    北宋中后期,出现了宋代书法F4: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他们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宋徽宗赵佶也是位杰出书法家,以瘦金体著称。
    
    唐代书法尚“法”,宋朝书法则尚“意”,注重风格,表现意境。南宋书法大都跳不出黄庭坚、米芾的藩篱。
    
    
    
    ▲ 苏轼《寒食帖》局部
    

    
    元代
    
     
    
    | 楷书、行书、草书
    
    | 崇尚复古,注重结字的体态
    
    | 赵孟頫
    
    时尚是一个轮回,元代书法没有按照时间线型发展,又开始复古,上追晋唐了~
    
    提出复古的便是元代艺坛领袖赵孟頫,为避免宋代书家笔下呈现的纵肆躁露的书风,力主宗学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
    
    
    
    ▲ 赵孟頫小楷《洛神赋》
    
    
    
    ▲ 赵孟頫草书千字文
    
    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 楷书
    
    | 从台阁体到探寻个人风格
    
    | 吴门书法、董其昌
    
    明代书法在宋元帖学基础上发展继续,明初期台阁体盛行一时。书法里的台阁体就好比科举的“八股文”,是一种明代官场书体,科举时规定皆用楷书答试卷,字写得不好即使再有才也会落榜,导致读书人写字力求工整,虽然端正好看但阻碍了个性发展。
    
    
    
    ▲ “台阁体”代表人物沈度作品
    
    明中期出现了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彻底摆脱了台阁体的流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甚广。
    
    
    
    ▲ 祝允明手札
    
    
    
    ▲ 文征明行书诗卷局部
    
    明晚期画家陈淳、徐渭的书风独具一格,个人风格突出。董其昌主张学习古人,但提倡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建立了清雅疏秀的书风,对明末清初影响极大
    
    
    
    ▲ 陈淳《白阳山诗》局部
    
    
    
    ▲ 董其昌行书诗轴局部
    

    
    
    
    | 篆书、隶书、魏碑体
    
    | 帖学、碑学
    
    | 王铎、傅山、邓石如、康有为
    
    清代书法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学帖的和学碑的。
    
    帖学承接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追摹钟王、颜体、赵体,还有董其昌的帖子。比如康熙就推崇董书,乾隆酷爱赵体。
    
    
    
    ▲ 明末清初 王铎草书
    
    
    
    ▲ 康熙《行书五绝诗轴》,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书法的复古可以说是一个猛回头,由于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热衷于金石考据,碑学便是借鉴钟鼎、秦篆、汉隶和六朝石刻的书风。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吴昌硕、康有为等。
    
    
    
    ▲ 金农隶书轴
    
    
    
    ▲ 邓石如篆书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