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仁者安仁:走在人生正途 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http://www.newdu.com 2018-03-07 腾讯儒学 赵大山 参加讨论

    文/赵大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有仁德的人走在正途上就心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的处在困境中,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走在正途上就心安,明智的人知道行仁有利,就会选择人生的正途。”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人没有道德修养的话,如果处在困境之中,一定不会排斥去做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来改变困境。没有修养的人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就会想一些歪点子、做一些坏事,来寻求刺激。
    所以,人一定要从事道德修养,有了道德,就不会在困难的时候做不该做的事;也不会日子太爽了,去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仁者安仁”,实际上是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仁者安仁(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有一个字引起了专家的浓厚兴趣。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身”,下面是“心”。经过专家辩识,这个字就是“仁”。
    “身”加“心”就是仁。也就是说,把个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处理好了,就是有仁德。如何做?孔子曾说过一句关键的话:“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在卫国期间,卫灵公死了,他的孙子卫辄即位。孔子的一些弟子在卫国做官,发现机会来了,想推举孔子出仕,新君卫辄也有这个意思。但大家不知道孔子的想法,于是商量怎么办。
    冉有问子贡:“我们老师会听从卫君的召唤,出来做官吗?”子贡说:“我去问问。”
    子贡跑到孔子的房间,去问孔子。但他非常聪明,并没有直接问:“老师,卫君想叫你出来做官,你干不干?”他反而是请教孔子一个问题:“请问老师,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个有怨言吗?”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贡出来,告诉同学们:“我们老师不会出来为卫君做事了!”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时的卫国,政治形势非常微妙,卫灵公死后,虽然卫辄继位,但卫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卫灵公的太子、也就是卫辄的父亲蒯聩还活着呢。他因得罪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在此之前逃到了晋国。卫灵公死后,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也赶回来继位,不曾想自己的儿子抢先当了国君,蒯聩就在卫、晋两国的边境停留下来,对国君之位虎视眈眈。
    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他们二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俩为了避免内乱,故意放弃继承国君之位的机会,投奔了周文王。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率兵伐纣,二人拉住武王的马,苦苦相劝。武王左右想杀了他俩,武王说:“这是义人。”放过了他们。商朝被灭亡之后,二人不接受周朝的俸禄,跑到了首阳山,自己挖野菜吃。如此清苦的生活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孔子给了一个评价:“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们求的是行仁,又得到了行仁的结果,有什么可抱怨的。
    我们知道武王伐纣是儒家认可的,但为什么伯夷、叔齐反对呢?当时,商王是诸侯共主,周国也是商王领导下的一个诸侯国,如果周武王以下犯上的话,就会树立一个恶劣的先例,使后世臣子杀君主、儿子杀父亲有个榜样。
    子贡由此知道孔子不会出仕。孔子欣赏伯夷、叔齐不恋权位的品格,但当时卫国父子争位,搞得乌烟瘴气,完全乱了礼法,孔子怎么会淌这趟浑水呢。
    孔子的做法是明智的。几年之后,卫国果然大乱,蒯聩在国内一名权臣的支持下跑回来抢了儿子的位置,而孔子最心爱的学生之一子路就在这次混乱中失去了生命。
    把“仁”本身当作目的,身心才可和谐。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的做法是明智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也是“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颜回并不是因为贫穷而快乐,而是说,如果为了俸禄勉强出来做官,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还不如不做,躬耕田亩,种桑养蚕,自食其力,读书自乐,日子虽然平淡,但也不会有莫名其妙丢了脑袋的风险。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权位和财富,而在于是否走在人生的正途。如果选择人生的正途,山珍海味的生活享受得起,青菜罗卜的日子也过得去。这才是仁者的风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