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绵竹年画 杨柳青年画 桃花坞年画 杨家埠年画

http://www.newdu.com 2018-03-1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新时代 新征程(绵竹年画)
    
    欢乐吉祥(杨柳青年画)
    
    莲生贵子(桃花坞年画)
    
    迎春(杨家埠年画)
    【艺境观象】
    编者按
    源自于民间的年画,洋溢着朴野的喜气,散发着纯真的情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更近乎于人的本质和创作者的本真。它是根植于泥土、活化于生活的艺术。我国不同地区的年画,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丰富了民间创作的智慧宝库,争芳斗艳,蔚为大观。在喜度新春佳节之际,希望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可以点缀这个时代的芳华。
    绵竹年画:一座城市,一个符号,一种记忆
    袁文珂
    新春佳节,绵竹大街小巷五彩年画挂起来,万盏灯笼亮起来,到处一片热闹喜庆的景象。以“一座城市,一个符号,一种记忆”为载体,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年味儿浓厚,热闹非凡。
    素有川西明珠之称的绵竹市,因“绵竹年画”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每年年味很浓。老话说,“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岁首之前,家家户户开始张罗着购年货、写春联、贴门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不经意间中国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绵竹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郭沫若评价绵竹年画“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冯骥才赞誉绵竹年画“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
    依托绵竹年画,绵竹每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举办年味浓厚的民俗节庆活动,已成为一种习俗。从开办以来,绵竹年画节一直秉承“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宗旨,深受老百姓喜爱,这也是绵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特色品牌。大鼓队表演、春官赐福、年画仕女骑游、传统汉服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绵竹特有的节庆习俗,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今年的巡游活动再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绵竹年画《迎春图》,它是国家一级文物,由清末民初绵竹极具代表性和影响的年画师黄瑞鹄绘制。迎春、报春、游春、打春,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早在北宋,巴蜀大地上已有年画,绵竹年画作为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已是百姓过年必备之物。走进绵竹年画南派传承世家陈家的工作室,“80后”的陈刚是陈家第九代年画传承人,他正忙着完成一笔200幅年画的订单。陈家仍坚持着绵竹年画南派最传统的技艺:画风细腻,人工上色的天然颜料色彩鲜艳,经久不褪。除了坚持祖传技艺外,陈刚也尝试过不少年画内容的创新,如绵竹坝坝舞、古代四大美女等。村子另一头,一道长5.6米、高2.2米,主题为“福寿无极 聚宝藏珠”,用1000多块陶版组成的巨型陶版年画墙刚刚落成。这是陶版年画艺人林代辉为迎接第17届年画节而特意创作的。作为陶版年画创始人,林代辉对绵竹年画的传承创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年画有产品,年画的内容有故事,年画的传承能追溯历史”。
    据了解,绵竹全市有绵竹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县级非遗传承人18人,注册绵竹年画相关品牌商标12个。现有年画商家32个、从业人员千余人,年画创意产品种类超过1000种,产值6000余万元。
    作为本届年画节系列活动之一的“送春联、送年画、送祝福”惠民活动在全市开展,免费为广大群众赠送绵竹年画和“福”字,并现场为群众书写春联。整个惠民活动共计划送春联3万余对,送年画1万幅,送印刷“福”字5000张并现场书写5000张,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杨柳青年画:用新创意让文物活起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佳为农历狗年创作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欢乐吉祥》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审美,同时融入了时尚元素,新颖别致。画面中两个娃娃耳廓饱满、耳唇长厚,乃传统富贵之相;花瓶中插牡丹花,寓意“平安富贵”;地上珊瑚枝和元宝环绕在瑞犬身边,象征着财气;鲤鱼灯笼更是增添了节日气氛,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末,至今已历400余年,因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遗存丰富,集中体现民俗文化的连续性,并因此有“民间大百科全书”之称,2016年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天津市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天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对其进行保护,1958年成立天津杨柳青画社专门保护该项技艺。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继承了我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艺术的特点,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在众多的中国民间年画中卓尔不群。它以生动而有趣的题材、优美而真实的形象、富于装饰趣味的构图及艳丽的色彩为人们所喜爱,其内容突显民族传统,把农耕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为迎接新岁、纳福履吉的重要载体。杨柳青年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无美不臻,是祖先留给人类的艺术活化石。
    2011年,隶属于画社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藏有古版6400余块,年画万余张,是以收藏、研究、展示具有浓郁特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公益性展馆。来馆参观的游客在欣赏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的同时,深深体会了中国年文化的内涵。年画博物馆已成为彰显民族文化底蕴、缔造精神家园的重要宣传阵地。
    天津杨柳青画社至今仍保留着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的完整制作工艺,并有丰厚的馆藏作为依托。工艺各有师承,采取“以老带新,传承有序”的带徒模式,设有工作室专门从事年画制作及工艺传承,以带徒授业的方式留住传承人、留住手艺,并特别建立了完整的传承谱系,为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和艺术档案。画社目前拥有传承人近40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天津工艺美术大师6名,中国工美行业优秀技艺人员1名。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培养,画社已经锻炼出一支20余人的年轻传承人队伍,他们熟练掌握传统技艺,在继承中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画社每年都会创作出新的传统题材年画,充实年画品种。同时不断挖掘社藏文物,提炼有价值的年画线坯,完善“版找画,画找版”的工作。画社在丰富传统年画品种的同时,响应国家“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开发创意产品,拉近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距离。
    作为节庆民俗的鲜明载体,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生动诠释了民族审美,画社在保有传统年画制作工艺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在传统产品创新上大胆尝试,并利用新载体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凸显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特殊文化魅力。以“敬老、爱幼、互助、友爱”为主题的杨柳青年画作品曾开启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内容的公益广告之先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画社将继续做好非遗宣传,深挖年画中的文化价值,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让年画说话,讲好中国故事。
    桃花坞年画: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本报记者 苏雁
    春节前,江苏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华黎静忙碌异常,网上订单每天都要出一两百件,以门神类、喜庆吉祥类年画为主打产品。
    桃花坞是苏州美丽的地名,明朝弘治年间,桃花坞住进才子唐寅,他以卖画为生,后成为名传千古的大画家,其所作一首《桃花庵歌》,使桃花坞随之扬名。
    自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苏州城西北角的阊门至桃花坞一带,便是工艺品和出版物的产销中心。明代晚期,苏州的雕版印刷已在国内享有盛名,作为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所在地,苏州刊刻和印制的书籍插画、画谱、笺纸,以秀丽典雅的风格名噪一时。据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版画绘画藏品部学者王小明介绍,姑苏版画在清代初期便以贸易的方式传播到欧洲,彩印的宛如没骨画法的花鸟画,艳而不俗,令人耳目一新。
    康熙晚期,在苏州兴起和制作仿铜版画的套色木刻水印版画,名为“姑苏版”,远销海外。经雍正至乾隆,苏州套色木刻水印版画发展到鼎盛,无论刻印技法和画面的篇幅规模,都达到了套色木刻的极高水平。不久前举行的“中国·苏州首届国际木版年画展”上,来自英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国内的木版年画一线鉴藏家与博物馆专家以及各地区的传承人,带来了400多幅藏品,其中有30多幅姑苏版珍品。苏州藏家周小勤通过拍卖所得的乾隆时期孤品《丹凤朝阳》便是姑苏版年画的经典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1956年,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年画作坊合并,组成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对年画旧版进行整理,恢复年画生产,并尝试在创作中加入新内容。1959年,由创作设计人员和工艺匠师组成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专业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由画家吴木、杨云清、凌虚等人创作画稿,刻工许良辅、叶金生等人刻制,留存的代表作有《猎人欢》《庆丰收》等。
    197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得到恢复,由艺术院校培养的年轻美术家成为新年画的主要设计者。他们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并能吸收传统年画的装饰手法,其作品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经过20多年的稳定发展,桃花坞新年画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潮,形成了苏州水印套色木刻新年画的鲜明特色:人物造型雅致秀丽,色彩喜用对比鲜明的桃红和翠绿色,画面中主题形象突出,陪衬的景物具有装饰性,充满热烈喜庆的气氛。其间涌现出一批设计和刻印桃花坞新年画的杰出人才,其中美术家张晓飞、王祖德分别被评为中国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德还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刻印匠师房志达、叶宝芬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新年画作品,成为桃花坞年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2001年划归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后,该学院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引企入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等老师,开设年画研修班,遴选有志于从事非遗传承的学生加以培养,如今已形成4代共8位传人的人才格局。此外,学校还把非遗元素融入广告设计、陶艺、服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专业中,在教学中迸发创意和灵感,回到年画社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该学院院长范卫东表示,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新路径,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杨家埠年画:在“抱朴守拙”中创新前行
    潘月杰
    随着《杨家埠木版年画历代古版孤本全集》在京东众筹上线,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始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杨家埠,全国主要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潍坊风筝的发祥地,素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个个擅扎鸢”的美誉。杨家埠木版年画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杨家埠村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杨氏先祖杨伯达自四川梓潼县“奉命”移民到山东,初到潍州崇道乡寒亭社浞河西岸下店村定居,后因水患复迁西埠另立新村,以方位、姓氏、地形命名为西杨家埠,习惯上称杨家埠。年画的技艺,就是那时随着杨氏先祖一同迁入了潍坊寒亭。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多为艺人自画、自刻、自印。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和品种。
    杨家埠木版年画植根于民间,土气但绝不俗气,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夸张、朴实,线条简练、流畅,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杨家埠木版年画分钩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制作方法看似简单,但每道工序又有不少细节。从描线稿、配色到画版的选材、聚缝、刻版,再到套印、点胭,每一步都有很多讲究。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再在朽稿基础上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工序,方可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这其中最难的要属雕刻木版,刻版分为线版和色版,年画有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块色版。
    如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通过“互联网+”与天猫、京东等资源品牌整合营销,销往海内外。据统计,杨家埠村每年可生产年画2100多万张,销售至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开始寻求创新突破:杨家埠新年画结合时代特点歌颂盛世,Q版年画在年轻人之间传播,抱枕、雨伞、T恤等文创衍生品受到追捧。
    为传承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所在的寒亭区设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传习所”,鼓励、支持传承人收徒授艺,当地的中小学校也开设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相关课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