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强 春分是最早测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古人利用土圭观测正午日影的长短来锚定时间,一年中日影长度相等的那天便是春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为阴阳二气,春分时天地阴阳达到势均力敌的平衡,《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言“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就像二月春风般的剪刀,将昼夜时长裁剪得不差分厘,春分之后则昼长夜消,白昼一日长比一日。 ![]()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天如果是一局棋,春分就是棋盘中间的楚河汉界,将春季九十天“平分秋色”,秋分也是如此平分了秋季。因为春分具有不偏不倚的等分特性,于是便引申出公正无私的意味。孔子厄而作《春秋》,他秉笔直书,微言而含大义,不挟私用假,不掩恶虚美,取名《春秋》意在昭告世人,他像春分秋分一样对历史持平臧否。所以“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些宵小奸佞之辈都惧怕在历史耻辱墙上“雁过留痕”。 ![]() 它平分中和的特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白居易有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春分恰如这道残阳,它平分中和的特性,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谱系,灌注成“尚中”的审美性格。治国理政需要“允执厥中”,这是舜传位禹的治国真言,意思与“治大国如烹小鲜”词殊意同,火候过旺则易糊,翻动过频则易碎,只有不疾不徐、蹄疾步稳才能实现天下顺和。崇祯面对内忧外患而励精图治,但求治心切,在位17年竟走马灯般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最终不仅未实现中兴宏愿,反而悬首煤山。 做人观物则要中正平和,曾国藩曾说“太刚则折,太柔则靡”,前者容易落入“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宿命,后者容易陷于“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切。只有像孔子那样应事临变保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待人接物“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分析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才能给人传递出一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舒适亲切感。 ![]() 一年中独有的恰到好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寒暑相推,也只是刚好行进到春分这一天,才成就一年中独有的恰到好处、难得的不失分寸。孔子曾说国家可以治理太平,爵禄可以辞去,白刃可以践蹈,但是做到中庸是何其难,多数时候我们都像一个忽左忽右的钟摆,游走在过和不及的极端之间,做到无过无不及,如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能毫无违和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也许是需要我们终生作答而永远在路上的考卷。 ![]() 舒适亲切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时会频繁出现雷雨天气,唐朝元稹的“二气莫交争,春分雨行处。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描绘便是此时景象。周易中的十二消息卦分别对应一个节气,其中春分与天雷大壮卦相应。该卦卦象是“雷在天上”,所以象词阐微明幽的告诫道“君子以非礼弗履”,君子听见天上雷声轰鸣,以为迅雷可畏,礼法森严,从而畏威知惧,唯礼是遵。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历史上凡是临事而惧的人才能知进守退、遵规守律,从而全神保身。 ![]() 遵规守律,从而全神保身(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朝权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贪婪无度、目空一切,克扣裕王三年的岁赐,这位未来的皇帝送他一千五百两银子,严世蕃才让户部补发了岁赐,严还逢人夸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谁敢不给我送银子?”,后来严果然被弹劾处死。春秋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悔”,他一次提拔便低着头,再次提拔便曲背,三次提拔便弯腰贴墙走,因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清醒,所以寡尤寡悔,成为多朝元老。 ![]() 保持畏天知命的恐惧修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正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所言,在这“千花百卉争明媚”的美好日子里,踏青走友、赏花寻柳之余,玩索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保持畏天知命的恐惧修省,体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格物收获,也许是春分馈赠给我们更好的精神礼物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