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刘一明祖师传丨吾将上下而求索之龛谷老人传真法

http://www.newdu.com 2018-03-20 腾讯道学 贾来生 参加讨论

    文/贾来生
    离开了潮音寺后,刘一明向西南行去。一路上风餐露宿,只为访求高道,以求健康之术,了却性命大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刘一明决心去拜访人们传颂已久的龛谷峡樊仙人。
    龛谷峡在榆中县。榆中县城历史悠久,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起就有建治。龛谷峡位于今天叫小康营的地方。龛谷峡传说有位仙人,俗姓樊,原籍广东。樊仙人是陕西汉南白石镇梁“仙人”的弟子,乃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代传人,序号为“清”字辈,当年已有八十岁高龄。
    刘一明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龛谷峡。这是刘一明初次来到龛谷峡,抬头一看,龛谷峡的宫观虽然不大,但却建造的颇为精致,殿堂庭院,干干净净,让人顿生清净之感。
    龛谷老人正在静室修炼,道童进去通报之后,刘一明足足等了两个多时辰,才见一位高大硬朗、枣红方脸、白须飘飘的老人柱着拐杖慢腾腾的从里面走了出来。刘一明对老人行了大礼,介绍了自己,说明想跟老人潜心学习,炼就金丹大道的心意。老人打量了他一下,然后说道:“我一个出家人并没什么金丹大道,你还是先住下再说吧。”
    
    龛谷山色(资料图)
    刘一明就这样住在了山上的静室里面,认真阅读自己随身带着的《周易》、《道德经》等书。每天天亮即起,帮助伙房拾柴做饭,洗锅刷碗,接着读书,思考其中要义,然后静心炼功,气运丹田。他人虽瘦弱,但很勤快,终日不闲。
    就这样过了个把月,还是不见老人接纳他,为他举行传度仪式。刘一明并不气馁,他知道金丹大道得之不易,师父收徒自然严格。为求大道,再苦再累也要承受。
    历史上很多人为了求得真理、拜师求艺,都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之苦。当年,禅宗二祖神光听说达摩祖师住在嵩山少林寺,决心前往拜见。而达摩正在面壁,无暇与之交谈。
    时值腊月初九,天降大雪,神光在寺外坚立不动,到天明时积雪过膝。达摩祖师见状心中怜悯,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祖师仍有些迟疑,犹疑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
    
    慧可求法(资料图)
    神光知道祖师心思,就取来一把利刃,自断左臂。达摩祖师见他决心如此之大,知是“法器”,便悉心为他传道,并改其名为慧可。于是,神光就成为禅宗第二代祖师。
    刘一明心里想到:古人求道,无不历尽千难万险,忍常人所不能忍。我资质尚不及前人,自当勉励!
    刘一明的一举一动,龛谷老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一方面想观察考验刘一明,另一方面又想磨炼刘一明的性子,日后成就刘一明的大业。过了一段时间,樊仙人见刘一明品行端正,勤奋好学,才为刘一明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传度仪式。
    按照全真龙门派字号,第十一代起法名为一明,道号悟元子。这道号就是要提点刘一明注重明道,明白人生要事莫过于性命双修,而金丹修炼的要旨在于保本还元。后来,刘一明又自号素朴子、被褐散人。
    
    隐居洞府(资料图)
    刘一明随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樊老人问刘一明道:“你在道门这些年都有什么收获?”
    刘一明说:“早年我在四川碰见了彭道士,他教了我开天功。后来到陕西又见到了王道人,他教了我清静功。炼功时间一长,就能感到有一股气流流遍全身,神清气爽,并且能隐约感觉几日吉凶。”
    樊老人顿了一下说道:“这是静养后天识神的事,一个人只要专心致志,时间长了,也能决断疑惑,通达事理,你不要过份迷恋。因为,它与性命大道两不相涉。性指作为人的意识活动基础的元神,可以增进大脑的智慧,提高一个人的灵性;命指作为人体生命物质基础的精和气,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减少疾病,你如果以次为主,不明白这些道理,那会妨碍你成就大道的。”
    老人又问道,“你平时都看了些什么书呢?”
    刘一明详细汇报了他这些年所看的三教九流、艺文医学之类的书。老人批评刘一明看的书太杂。有些书以假为真,尽是虚妄。老人从一堆经书中给他挑出了三本书: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薛道光注解的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包含许多金丹修炼内容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传为丘处机祖师所作),然后讲道:
    
    《周易参同契》(资料图)
    “这三本书是初学者的修真指南,是丹经中千真万确的揭示奥秘的大作,你可要潜心研究。其它书籍,真假混杂,邪正相杂,例如,王邦叔托张紫阳写的《玉清金笥录》、无名氏借尹真人之名作的《性命圭指》。”
    “更有甚者,如彭好古把《悟真篇》解释成为女丹功法,无瑕子把《敲爻歌》解释成搬运功夫。经书以及后人的经书注解中伪杂的东西很多,如果不分真假,乱看一通,不但浪费年华,而且易形成错误的成见。开卷未必有益,一明你要慎重啊!”
    刘一明感到老人所说很有道理,面对万千道书,有必要有所选择。按照樊老人指点,他连夜攻读,恨不得立刻参透丹道奥秘!一日夜里,当读到《悟真篇》的一段文字时,刘一明感到原来紫阳真人当年也面临过和他一样的问题,两人感同身受。《悟真篇》的《序》写道:
    “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为何物色。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
    
    龛谷山壁(资料图)
    这段文字的意思清楚明白,张伯端在年轻时就追求大道,读了许多三教经书,细心深究。只是涉及到金丹法门时,书上都只是说“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张伯端怎么读都不知道铅汞究竟是什么东西,运气的火候法度是早呢样,如何保持温养,实在难以掌握。
    加上后世有些注家是越注越乱,放任自己胡说,将先辈圣贤的教诲,妄加笺注。这样不仅将仙经思想搞乱,而且也迷惑而耽误了后学。张伯端就曾经因为没有遇见高人,未获秘诀,因而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身心极其疲惫。
    刘一明读到这些,能不感动吗?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在茫茫寒夜之中,刘一明寻找到了精神知己。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命运遭遇、共同的情感体验,将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刘一明和张伯端,面对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他搞不懂炉鼎,药物、火候、烹炼、乾坤、坎离这些丹经概念的真正内容,特别是火候更难以把握。为此,他也是寝食不安,身心疲惫了!他带着满腹的狐疑向樊老人郑重请教,老人喝了一口茶,慢慢地给他讲道:
    “一明啊,这炉鼎本是外丹烧炼金银的器具,当然在我们内丹里面,指是就是身体。《参同契注》说道:‘乾坤,谓鼎器也,乾为上釜,坤为下釜。’乾坤指的就是我们炼功的身体,头为天为乾,腹为地为坤。”
    “至于药物,不是外丹的烧铅炼汞,而是我们身体里的精气神。问题是,药
    物有先后天之分,我们的方法要把后天的精气神,返归先天,才能成就圣道。”
    “这里面最难以把握的就是掌握阴阳变化数量的火候了,这个不是我在这里说了你就能马上体验到的,要靠一个人的灵性悟性,五行颠倒,逆而返还,火候操持,还须你慢慢地把握啊。”
    
    清修道士(资料图)
    刘一明非常感激地点了点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只见老人喝了口茶,又说到:
    “儒释道三教殊途而同归,道通为一,百川归海,最终都要使人明道成圣,
    超脱凡俗,打破那些世俗中有害性命的东西。儒有精一之道,道有得一之道,释有归一之道;儒有存心养性之学,道有修心炼性之学,释有明心见性之学;儒有道义之门,道有众妙之门,释有方便之门,溯源穷流,三教一家啊,你要广泛阅读,细心体会。”
    今天樊老人心情特别好,又给他分析了四象五行之因,历数了种种旁门左道的不是,澄清了一些杂经的虚妄,要他必先穷理,不断地扩充见识。刘一明心里想道:“怪不得人们说老人‘时而儒服,时而道冠,人莫能测’,师父的确是贯通了三教。”
    
    山林修行(资料图)
    刘一明是个好学生。他认真听樊老人的教导,居住在龛谷峡的靠山静室之中。按照老师所说,白天黑夜地读书,细细地品味。时间飞快地过去,山后那青青的树叶变黄变枯,然后随风飘下山谷,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抖擞在大西北萧瑟的寒风里。
    长时间的读书和修炼,刘一明却感觉不到明显的效果和功法的长进,急得他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口舌上火,忧心如焚。这一切自然没有逃出樊老人的眼睛。
    一日午后,樊老人看见刘一明,问道:“最近读书有何悟?”
    刘一明道:“没有。”
    老人说:“圣贤的心法,不在文字中,其义俱是言外之意,功夫在诗外!一个人不得真诀,只能枉自猜量,古人说,高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不遇高人指点迷津,如何能大彻大悟呢?山后新营镇上有个‘疯子’叫田道人,饥寒不畏,生死不怕,看来是个修炼高人,你何不去一拜呢?”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由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