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文以载道|走过那么多路 依然学不会如何旅行

http://www.newdu.com 2018-04-09 腾讯儒学 金钟 参加讨论

    文/金钟
    清明假期刚过,想必大多数人都出去游玩了,也感受到了清明时节的“雨纷纷”。而我,也因为那个“开海节”去了南戴河,本以为可以避一避北京的异常天气,没想到在那里,萧瑟阴冷的风竟也让我不得不呆在海边的书店里数着时间。
    
    读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经我也去过一些地方,但是感觉去过了,就仅仅是打了个勾,很开心,但真正的收获很少。我无数次地想追寻原因,却不知道从何找起。那天坐在海边,我重温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我只流于形式,我的出去看看只能说是“旅游”,而非“旅行”,而这旅游的唯一意义就是放松了身心。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旅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记得高中时读过背过,仿佛也只是为了考试背了背,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体会。可那天重读,我开始有了新的体悟。
    王安石和好友一起在褒禅山探险,在平坦又很近的地方,游人很多。路途越远,地方越危险,游人就越少,但是世界上的奇观往往在险远之地,非有志者不能到达。他们已经走到了游人罕至的地方,那时,火尚可以照明,人的力气也没有用尽,但就因为游人提出停止,王安石一起的游人就返回了。王安石很是叹息悲恨。他想起了古人在观赏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往往是有所思的,不仅是有所思,往往要深思。
    
    善于深思(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安石由此引发了感慨:有志向,有力气,又能够借助外物,又不随波逐流,即使最后不能够达到,自己也是无悔的,没人能够讥讽你。但是力气足以前进,却停止了前进,不仅被别人讥笑,自己也是有悔恨的,这悔恨甚至要伴随一辈子。
    这是王安石的收获,他在游玩和体验中深思,这为他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虽然改革三起三落,后人对王安石的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一开始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是王安石的功劳,这是王安石善于深思的结果。
    
    鹅銮鼻公园(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想起了之前在台湾的鹅銮鼻公园,我们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几乎没有人,有时极其安静,有时风忽地一下,树叶的声音笼罩了整个阴森的周围。我很害怕,但继续走了下去,唯一悔恨的是,我没有走那条“冤家路”,很窄,四周都是绿色苔藓一样的东西。我像王安石一样悔恨,但没有像他一样对自然、对旅行有一定的深思。
    而我看大多人也和我一样,喜欢旅游放空自己,喜欢探险但止步于平常,这样的旅游除了留下照片和回忆,还有多少意义呢?当我们给其他人讲的时候,似乎只剩下了“那里很好玩,景色很美”。
    我发现,在观赏自然、观赏人文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它们,更多的是看自己,更多的是对自我生命的反思,挖掘引起共鸣的内容,反躬自身,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才是旅行。希望我们以后的路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当和别人分享的时候,更多谈的是自己的感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