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刘一明祖师传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银川修行转入秦

http://www.newdu.com 2018-04-10 腾讯道学 贾来生 参加讨论

    文/贾来生
    到了宁夏的银川,刘一明观其地脉,雄浑壮观。贺兰山连绵起伏,成了宁夏的屏障,将西伯利亚的寒流挡在了塞外,保证了当地的气温。黄河九曲十八湾,蜿蜒从城中流过,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了银川的发展,使之物产丰富,资源富饶,经济发达,人民相对富足,故而被称为塞上江南。
    
    塞上江南(资料图)
    刘一明感觉到了银川的繁华,又想起在北宋时期李元昊就已经把银川建成为西夏国都。清代时,银川的汉人已有很多。回汉间杂,和谐相处,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刘一明看到这里民众朴实淳厚,大有上古遗风。
    于是,他寄居城内,白天行医治病、讲《易》说道,早晚继续炼功。病人和同道越聚越多,经常门庭若市。其中有两位居士名为李东明和阎绣阉的,态度诚恳,经常来听经和帮忙。
    时间长了,刘一明就视他们为挚友,与他们讨论“先天赤子”、“后天沌世”等话题,交流内丹功法,向他们历数道门祖师的求道之志,二人很是感动,对刘一明执弟子礼。
    
    先天赤子,后天沌世(资料图)
    与在灵州时不同,刘一明在银川易形变相,以赤子之本来面目出现。有时候在闹市上歌笑,有时候还睡卧在大街边,人们把他当疯子看待,而两名弟子则在旁边保护。
    有一天,刘一明在城南拾柴,转过闹市,来到一个松柏森森的的地方,此处人称“三清台”。这里地势偏僻,环境幽雅,人烟稀少,他想这里可以成为修炼身心的好地方。
    听当地人说,原来这里有座规模宏大的道观,就叫做“三清台”,祀奉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曾经香火很旺盛。只是在乾隆二年(1737)的一场地震中,神殿的墙垣都坍塌了,从此道观变成了一片废墟。
    
    学人若要实修真,先须下苦莫逡巡(资料图)
    刘一明在断壁残垣中搬砖弄瓦,垒成了一座小塔,小塔前又立了一座牌坊,上书“三清台”。刘一明独自一人在旁自歌自唱,伴月炼功,人虽辛苦,但内心快活。这时,他写了《下苦歌》吟道:
    学人若要实修真,先须下苦莫逡巡。
    从来神仙不易得,死里逃生甚艰辛。
    如来雪山受冷淡,达摩长芦打劳尘。
    长春磻溪磨过性,丹阳铁查受孤贫。
    古圣先贤尚下苦,后代学人怎不遵。
    ······
    后来,刘一明又移到西北城角观音庙,继续修炼苦行,白天搬砖垒瓦,夜晚秉烛读写,当时他还写了《观音堂·调寄药蕉叶》二十四首,先引两首:
    观音堂,却也幽,无数仙佛借此修。道根由,古传流,三教俱有渡人舟,须要你细推求。
    世上件件尽浮沤,贪妻爱子枉躭忧,大限到来谁能救?一旦无常万事休。
    观音堂,却也清,迷途不知误一生。使聪明,任纵横,出怪弄丑赌输赢,何故这太多情。
    韩信功勋枉劳争,石崇富足落虚名,哪个打破南柯梦?急须猛醒奔前程。
    一天刘一明在街道上偶遇了八年不见的国子监同学米师,两人自然少不了一番长吁短叹。当时在燕京,二人时常一起外出转悠,还同去龙门祖庭白云观参访。刘一明邀米师到观音堂中,与他促膝长谈。
    
    哪个打破南柯梦?急须猛醒奔前程(资料图)
    米师说话时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满腔怨恨,唉声叹气。刘一明则劝他淡薄名利,邀他一起修身炼心。米师口头上虽然答应了,但炼功时不能静心。看见米师纠缠尘缘,完全陷入了仕途名利场中,刘一明十分惋惜而大发感慨,遂作《读西游有悟(五曲)·寄调鹊跕枝》(又称五更转词),其中二首称:
    四更里,眼正开,云散当空月出来。照见通天河底清,现出了莲台。
    观音菩萨亲手栽,休教灵感大王把真种坏,为只为灭法国里去脱灾。
    五更里,阴气消,东海底里日出潮。接引佛现凌云渡,脱了臭粕糟。
    到这里体变纯阳录天曹,生死簿上名勾了。才算个大丈夫万古英豪。
    他又专门作了《慨叹歌》:
    素朴子,好游玩,阅尽学人生慨叹,
    东西南北少丈夫,多的都是朦胧汉,
    不究性命本原因,妄想仙佛登彼岸。
    三个攒,五个绊,你好刚强我下按,
    当面挪扯要相知,背地嫉妒有大半。
    强猜私议引丹经,穿凿圣道稀帕烂。
    将性呼,把命唤,隔山叫羊讲公案,
    偶遇释道两教人,谈天论地说不断。
    高傲欺心目中空,那肯把人去称赞。
    ······
    刘一明在云游中一直是想寻找一个长期居住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利于自己安心弘道著述;二是为了建成丛林式的道观,让修炼的道士结纳一起,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共同开辟事业。
    
    不究性命本原因,妄想仙佛登彼岸(资料图)
    于是,刘一明怏怏地离开了宁夏,当时他才37岁,曾作《书怀五首·时年三十八岁》抒怀,其中一首写道:“三十余年事事左,不晓谁作此因果。昨宵惊醒梦里人,始知个中还有我。”
    随后,他南下固原、平凉。在平凉遇到了齐丈人的弟子李鼎实,两人谈吐十分投缘,遂以伯牙子期相许,共商“性命大事”。二人结伴下汾州,过陕西梁山,而至凤翔,共同游览了东湖、凌虚台。东湖是凤翔一景,刘一明以理入景写诗道:
    方塘一片本源泉,绿水清波映碧天。
    花柳旁开粧美景,鱼鸢乐趣引飞仙。
    伊人宛在出尘地,君子与怀养性禅。
    半夜天心明月照,寒光布满锦城边。
    凌虚台则是凤翔当地重要的道教宫观,他借典写道:
    闲来独步上灵虚,四望清幽与世疏。
    声色场中真净地,风尘境里最高卢。
    应当佛印开心监,何怪东坡醉酒酾。
    
    若个知音能尚志,天边鹳鹤水中鱼。

    
    风到空谷尘不起,月临净地径生斑(资料图)
    由于当地道观无可供长久居住之所,刘一明和李鼎实又过了栈道,来到凤县石门关(今宝鸡市西南双石桥镇)。石门关是宝鸡一名胜处,四面环山,中有一石壁如同两扇门扉,清泉潺潺,林木森森,给刘一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啜茗赋诗道:
    叠叠层层四面山,当中现出石门关。
    源头活水流声远,岭上孤松翠影闲。
    风到空谷尘不起,月临净地径生斑。
    悬崖若建无缝塔,别是仙乡非世间。
    此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刘一明祖师,让祖师产生了就近定居的心思。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由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