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关于新版《鲁迅全集》若干苏联作家注释的补正

http://www.newdu.com 2018-04-14 中国文学网 李春林 参加讨论

    2005年版《鲁迅全集》对于若干苏联作家的注释仍有瑕疵:对个别苏联作家所列其俄文名有误(或缺俄文名);通译名不十分通行或未开列通译名;有的作家缺生卒年(或有误);某些作家的生平注释过简,或有片面性,不易使读者了解鲁迅与这些作家的深层关联。以下我主要依据刁绍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斯洛宁《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及其他相关书籍对现有注释作些补正:
    一、 作家俄文名有误或缺失者
    第10卷第419页注〔45〕将伊连珂夫的俄文原名印成В.  Г.  Ильинков,有误。该氏俄文全名为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Ильенков,注释将姓中的е误植为и(鲁迅在《〈一天的工作〉后记》中所开列的该氏姓名的英译为V. Ilienkov也证明此),父名的字头П误植为Г。所以,正确的书写应是В.  П  .Ильенков,汉语的全译通译则以“瓦西里·帕夫洛维奇·伊利延科夫”为宜。注释中说该氏“一译伊利英科夫”,恐正是将е误植为и之故。应说鲁迅的原译“伊连珂夫”较之“伊利英科夫”更接近原文发音。若是怀疑В.  Г.  Ильинков与В.  П.  Ильенков可能是“两个人”,那么从其代表作均是《主动轴》和《太阳的城市》等来看,可以释怀。
    同卷同页注〔44〕在对班菲洛夫的注释中将该氏的俄文姓氏印成Ф.И.Панфёров。该作家姓氏俄文系Ф.И.Панфeров,此处将e误植为ё。
    第3卷第365页注〔8〕将斯吉泰烈支的俄文原名印成С.Г.Скиталед。应是С.Г.Скиталец,将ц误植为д。如是这样,则应译为斯吉泰烈特(《全集》1981年版此处无误)。另,鲁迅原文说斯吉泰烈支和毕力涅克“两个都是假名字”(《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全集》第3卷第361页),所以应将二人的真名注出:前者的原名是Степан Гаврилович Петров(斯捷潘·加甫里洛维奇·彼特罗夫);后者是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Вогау(鲍里斯·安德列耶维奇·沃高)。
    第10卷第344页注〔10〕将托洛茨基的俄文名印成Л.Д.Тродкий。倘如此,则应译为托洛德基(《全集》1981年版此处无误)。应是Л.Д.Троцкий,将ц误植为д。
    第12卷第506页注〔5〕中的沙吉娘无俄文原文:Мариэтта Сергевна Шагинян(玛丽埃塔·谢尔盖耶芙娜·沙吉尼扬)。
    第4卷第447页注〔8〕、第6卷第114页注〔52〕等处的索罗古勃的注释在列其俄文姓名时,只有名字的字头Ф,而无父名字头,与全书体例不合。其俄文全名是ФёдорКузьмичСологуб(费奥多尔·库兹米奇·索罗古勃),可缩写为Ф.К.索罗古勃。
    二、 通译名不十分通译或未开列通译名者
    第12卷第280页将札米亚丁(Замятин)的通译写成札弥亚丁,不确。现在的通译为扎米亚京。札弥亚丁的译法比札米亚丁更不通用。
    第10卷第356页注〔3〕、第17卷第260页关于理定(Лидин)的注释均未列出通译名:里进。
    第10卷第386页注〔30〕对于左祝黎(Зозуля)的注释未列其通译名:卓祖利亚(注文中说他“后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应改为“病故于前线医院”)。
    第10卷第438页注〔1〕、第13卷第356页注〔3〕关于班台莱耶夫(Пантелеев)的注释未列通译名:潘捷列耶夫。
    第10卷第416页注〔10〕、第12卷第351页注〔5〕等关于聂维洛夫(Неверов)的注释未列通译名:涅威罗夫(俄文名字汉译时,一般来说ро现通行译为“罗”,ло才译为“洛”。至于《大雷雨》的作者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姓氏俄文原文均为Островский,有人将前者译成奥斯特罗夫斯基,后者译成奥斯特洛夫斯基,恐怕是故意为之,以区分二者之故)。
    第3卷第365页注〔8〕未列斯吉泰烈支(С.Г.Скиталец)的通译名:斯基塔列茨。
    第3卷第570页注〔11〕未列出梭波里(Соболь)的通译名:索鲍尔。
    第4卷第296页注〔3〕中的奥格涅夫(Огнёв),未列通译名:奥格尼约夫;代表作《新俄学生日记》(ДневникКостяРябцева),准确的译法应是《科斯佳·里雅勃采夫的日记》。
    第4卷第447页注〔7〕中的梅垒什珂夫斯基(Мережковский)未列通译名:梅列日科夫斯基。
    第10卷第314页注〔4〕中的盖拉西莫夫(Герасимов)未列通译名:格拉西莫夫。
    第10卷第344页注〔14〕中的培赛勉斯基(Безыменский)未列通译名:别泽缅斯基。
    三、 作家缺生卒年或有误者
    第10卷第416页注〔13〕关于玛拉式庚的注释既无生年亦无卒年,关于同一作家的第12卷第280页注〔12〕则有生年而无卒年。可能此二条目出自两人之手。经查,该氏俄文全名为СергейИвановичМалашкин(谢尔盖·伊万诺维奇·马拉什金), 1888年7月16日生于图拉省霍米亚科沃村, 1988年6月22日卒于莫斯科。活了100岁。
    第10卷第356页注〔3〕、第17卷第260页关于理定的注释,均有生年(1894年)而无卒年。该氏俄文全名为ВладимирГермановичЛидин(弗拉基米尔·盖尔曼诺维奇·里进), 1894年2月15日生于莫斯科, 1979年9月27日卒于同地。
    第10卷第388页注〔38〕关于凯泰耶夫的注释未有生卒年。该氏俄文全名为ВалентинПетровичКатаев(瓦连京·彼得罗维奇·卡达耶夫), 1897年1月28日生于敖德萨(属乌克兰), 1986年4月12日卒于莫斯科。第10卷第438页注〔1〕、第13卷第356页注〔3〕关于班台莱耶夫的注释,均无生卒年。该氏俄文笔名为ЛеонидПантелеев(列昂尼德·潘捷列耶夫),原名АлексейИвановичЕремеев(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叶列麦耶夫)〔《全集》对此注出〕, 1908年8月22日生于圣彼得堡, 1987年7月9日卒于同地。
    第3卷第364页注〔3〕和第10卷第446页注〔3〕中关于斯吉泰烈支(司基塔列慈)的生年注释有误:两注均注其生年为1868年。该氏系1869年11月9日生于萨马拉省奥勃沙罗夫卡村, 1941年6月25日卒于莫斯科。
    另,关于毕力涅克(皮利尼亚克)的卒年,《全集》多处注释均注为1937年,实为1938年。关于此,吴作桥在他的《2005年版〈鲁迅全集〉文本指误并注释补正十则(五)》(《鲁迅研究月刊》2008. 12)中作了正确的辨析。
    四、 作家生平注释过简或有片面性者
    鲁迅所译介的苏联作家,有许多是被斯大林极权主义政权杀、关、管、斗、批者和被迫逃亡者(包括许多所谓无产阶级作家),应将此种事项简略注出,有益于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思考鲁迅与苏联文学和苏联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有些人企图将鲁迅说成是极权主义政权的支持者的语境下。王得后先生认为,《鲁迅译文集》的注释应将爱罗先珂和果戈理出生在乌克兰注出(见《〈鲁迅译文集〉出版首发式座谈》〔《鲁迅研究月刊》2008. 7〕。我深以为是。与俄罗斯相比,乌克兰是弱小民族,其本来也称作小俄罗斯),那么极权政权给作家们制造的“污点”自然更应注出。现对如下若干作家的相关情况略作补充。
    毕力涅克(皮利尼亚克)。其父系德国移民后裔,有犹太血统,其母为鞑靼血统俄罗斯人。其本人系被斯大林所镇压。《全集》注释未有注出(上面提到的吴作桥先生的文章业已指出此点)。1926年发表中篇小说《不会隐没的月亮的故事》,影射斯大林暗杀红军将领伏龙芝,遭到猛烈批判。后被撤销全俄作协主席职务。1938年4月21日被枪决。《全集》第10卷第385页注〔15〕说毕力涅克“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倾向革命,但其创作上未摆脱无政府主义倾向”显然不妥。(第4卷第244页注〔6〕将毕力涅克的《红木》说成是“歪曲苏维埃现实”的,吴作桥已在前引文章中作了驳斥。)
    伦支(隆茨)。他主张艺术独立自主,反对为了宣传而滥用文学。其《逍遥法外》一剧,写一个石匠为了解放人民而推翻了公爵,但他本人却成为暴君。此作遭禁。他创作的其他小说和剧本也多不被允许出版。鲁迅翻译的《在沙漠上》描写以色列人民屈服于神秘莫测的统治者的专横,借以影射俄苏的现实。1924年5月10日客死德国汉堡,年仅23岁。《全集》第10卷第385页注〔12〕说“他崇拜西欧文学,自称为不可调和的西欧派”过于片面,未能完整地反映他的思想与创作。
    札弥亚丁(扎米亚京)。原注过简。应加以下内容: 1905年参加布尔什维克党,曾被沙皇政府逮捕和流放。十月革命后,他认为这次革命“变得毫无耐心、残酷而暴虐”。1922年被捕。翌年被禁止发表作品(即所谓“剥夺政治权利”)。其代表作反乌托邦小说《我们》(《全集》注释仅列书名)在国外发表。1931年流亡国外。1937年3月10日客死巴黎。
    凯泰耶夫(卡达耶夫)。原注仅开列其两部代表作。应加: 1940年剧本《小房子》被认为“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害的,是反艺术的”而遭联共(布)中央严厉批评和禁演。1946年,反映二战的中篇小说《团的儿子》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此作片段曾收入我国初中教科书)。而同一题材的长篇小说《地洞》因“没有充分注意联共(布)的领导作用”而遭激烈批评。
    契里珂夫。应加:写于1911—1925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塔拉汉诺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革命前夕的思想情绪(《全集》注释仅提及书名,未提内容), 1926年的长篇小说《来自深渊的野兽》批判苏维埃政权,也暴露了白军的道德堕落。
    淑雪兼珂(左琴科)。《全集》关于他的三条注释均未提及其备受迫害事:左琴科要求艺术自由,摆脱政治庇护,其作品以描写社会弊病和人的缺点见长,遭到猛烈批判。其创作的喜剧《尊敬的同志》曾被禁演。中篇小说《日出之前》被判为“反人民的”“与苏联文学的性质格格不入”的作品。他本人被认为是“群众的敌人”、“世界主义者”、“叛徒”,最后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
    绥甫琳娜(谢芙琳娜)。其创作由于对革命的阴暗面的自然主义的描写,不符合表现革命的理想化的公式(如《违法者》中的青年由于革命而失去了根基,《维利涅亚》中的农妇在革命后的骚乱中悲惨死亡),受到激烈的批判。
    勃洛克。《全集》注释中有勃洛克“十月革命时候倾向革命”(第3卷第366页注〔12〕、第7卷第314页注〔6〕)的说法。但还应加上:十月革命后他作为一位诗人沉默了。
    玛拉式庚(马拉什金)。他通常被认为是无产阶级作家而非同路人作家(下面的班台莱耶夫与聂维洛夫等人亦如是)。但亦有“不良”记录:中篇小说《月亮从右边升起,又名不寻常的爱情》描写一群共青团员中22个男人分享一个女人,不仅批评了当时的道德堕落,而且昭示出联共(布)领导层与人民和革命理想的格格不入。受到严厉批判。中篇小说《一个有病的人》是一个政委对革命期间的大规模屠杀的反思与忏悔。玛拉式庚本人曾在文坛上消失20年之久。
    班台莱耶夫(潘捷列耶夫)。《全集》第10卷第438页注〔1〕有“著有小说《什基德共和国》(与别雷赫合著)”的文字。第13卷第356页注〔3〕则写“著有《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劳教共和国》(一译《流浪儿共和国》,与别雷赫合著)”。此处提到的两书实为一书,此书俄文名РеспубликаШКИД,前者的翻译是可以的,ШКИД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个体教养院的简写;后者则取了全称。两注最好统一。此处要说的是注释应加:在潘捷列耶夫的合作者、挚友别雷赫(Белых)在1938年大清洗时死于狱中后,潘氏也在文坛上失去地位,斯大林故去后翌年———1954年才得以重返文坛。
    聂维洛夫(涅威罗夫)。剧本《饥馑》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后俄国的大饥荒,作品不被官方承认。《丰饶的城塔什干》系同类题材。第10卷第416页注〔10〕等处应加此类内容。
    鲁迅在《马上日记之二》原文中说斯吉泰烈支(斯基塔列茨)和毕力涅克两个人都到过中国,《全集》第3卷第364页注〔3〕对后者到中国的具体情况有所说明,但是对前者却付阙如。斯吉泰烈支1921年流亡中国哈尔滨,曾参加哈尔滨商会文学小组的活动和文学刊物《松花江夜话》的编辑工作。1934年回国。
    里培进司基。《全集》第3卷第365页注〔10〕、第4卷第478页注〔23〕、第7卷第393页注〔2〕关于里培进司基的注释,均无作家生平。应增加:“系‘拉普’领导人之一。但其长篇小说《英雄的诞生》因不赞成对党务工作者理想化而遭到激烈批评。”
    叶遂宁。第3卷第570页注〔10〕、第4卷第39页注〔20〕等多处关于叶遂宁的注释,均说其自杀。其实另有一种说法:被托洛茨基指使人打死(《共青团真理报》1997. 9.11)。不妨两说并存。
    爱伦堡。第4卷第141页注〔11〕、第6卷第297页注〔2〕、第13卷第314页注〔1〕等处关于爱伦堡的注释,应增加:“代表作《巴黎的陷落》等获斯大林奖金。其政论《论65作家的劳动》(1953年)和中篇小说《解冻》(1954年)都表达出要求苏联重新审查文艺政策的意向,被当时苏联文学批评界所否定;但后来‘解冻’一词却被用来特指斯大林逝世后那个特定的时代。”
    法捷耶夫。第4卷第224页注〔39〕、第6卷第298页注〔9〕、第10卷第358页注〔19〕、第12卷第254页注〔5〕等多处关于法捷耶夫的注释,均缺乏对其曲折生平的简要概括。应增:“系‘拉普’派的领导人之一,后长期担任苏联作协领导职务。长篇小说《毁灭》被认为是继承了列·托尔斯泰的心理现实主义传统。第二部长篇《青年近卫军》由于没有充分表现联共(布)的领导作用而受到批评。第三部长篇《乌德格人的后裔》受到严厉批评,未能写完。生产小说《黑色冶金》最后亦未完成。在写作后两部作品期间,他对党性原则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5月13日自杀身亡。”
    第4卷第225页注〔42〕对亚历舍·托尔斯泰、威垒赛耶夫、普理希文的注文仅是一句话:“都是在十月革命前即已成名,革命后仍继续创作活动的作家。”过简。同时未列通译名。可否这样:“亚历舍·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83—1945),通译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即因长篇和短篇小说创作饮誉文坛。1918年后流亡法国和德国。1923年回国。他起初作为一个‘同路人’作家遭到攻击。后曾任苏联作协主席。代表作有《苦难的历程》三部曲、长篇小说《彼得大帝》等。长篇小说《粮食》肆意夸大斯大林在保卫察里津战役中的作用。威垒赛耶夫(ВикентийВекентьевичВересаев,1867—1945),通译维肯迪·维肯季耶维奇·魏列萨耶夫。大学时代即开始文学活动。1913年已出全集。代表作长篇小说《绝路》以十月革命时期的恐怖活动作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另一长篇《姊妹们》描写了共青团生活的阴暗面,遭到猛烈批评。普理希文(МихаилМихайловичПришвин,1873—1954),通译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十月革命前发表的旅行随笔《在飞鸟不惊的地方》和中篇小说《看不见的城墙边》等广有影响。十月革命后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卡谢伊的锁链》、中篇小说《人参》等。因其行动上超脱政治,受到‘拉普’的攻击。”
    伊凡诺夫。第4卷第296页注〔3〕、第13卷第360页注〔10〕等处关于伊凡诺夫的注释应增加:“伊凡诺夫初为无产阶级作家团体‘宇宙’派成员,后因与‘谢拉皮翁兄弟’合作被开除。以后又遭到‘拉普’派的激烈批评。”
    第4卷第447页注〔7〕中的几位作家均未开列代表作:梅垒什珂夫斯基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基督和反基督》、《十二月十四日》,历史剧《保罗一世》等;吉皮乌斯的代表作有诗集《亮光》、《诗集》等;库普林有长篇小说《决斗》、《士官生》等;蒲宁有诗集《落叶》、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生活》等,曾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日记《可诅咒的日子》对布尔什维克专政及其敌视一切精神财富的态度很不赞成。
    阿尔志跋绥夫。第4卷第447页注〔8〕、第10卷第185页注〔3〕等处关于阿尔志跋绥夫的生平注释应增加其在华沙办《争取自由报》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内容。
    勃留索夫。第4卷第447页注〔9〕关于勃留索夫的注释,应增写其代表作(诗集《杰作集》、《所有的曲调》等)和拥护十月革命但十月革命后其诗歌水平下降等内容。
    马雅可夫斯基。第4卷第447页注〔9〕和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其他处的注释均应注出:他曾在喜剧《臭虫》(1928年)、《澡堂》(1929年)等讽刺苏联领导者丢掉革命理想和小市民化的倾向,被“拉普”派猛烈攻击。并不准出国。1930年4月14日自杀身亡。虽然斯大林在1935年曾赞扬过他,但其大量创作至今仍有许多未能公开发表,如与其代表作《好》相对立的《坏》。
    瓦浪斯基(沃龙斯基)。第4卷第447页注〔13〕、第7卷第204页注〔21〕、第10卷第327页注〔6〕关于他的注释,应增写其本人被开除出党、逮捕、流放最后被镇压的相关内容。
    珂罗连珂(柯罗连科)。第4卷第478页注〔14〕、第7卷第211页注〔85〕、第12卷第314页注〔2〕、第13卷第345页注〔2〕等处关于珂罗连珂的注释可增写:“其父系乌克兰地区的县法官,其母系波兰地主的女儿。”“十月革命后他反对当时的恐怖政策,这在他致卢那察尔斯基的信中有突出表现。”
    索罗古勃。第4卷第447页注〔8〕、第6卷第114页注〔52〕、第7卷第215页注〔118〕等处关于索罗古勃的注释应增:“十月革命后,其创作急剧衰退。1921年呈请列宁要求出国,遭拒。妻子自杀。”
    梭波里(索鲍尔)。第3卷第570页注〔11〕、第7卷第123页注〔14〕关于梭波里的注释应增写:“生于贫苦犹太人家庭。代表作《沙龙车厢》揭示了一位政委的精神悲剧:他期待革命的到来,但却看到革命把现实变得残酷而令人厌恶。梭波里作品被封杀60年(1928—1988)。”
    托洛茨基。第7卷第204页注〔24〕等处关于托洛茨基的注释应注出其在墨西哥系被暗杀,仅注出他死于墨西哥不妥:客观上遮蔽了独裁者的罪恶。同页注〔23〕关于布哈林的注释即注出其因所谓叛国罪被处死(不是仅注出卒年卒地),显然此种注法较之前者正确。
    铁捷克(特列季雅科夫)。第7卷第215页注〔116〕的注文应增:“1926年写有剧本《怒吼吧,中国!》(取材中国码头工人生活),1927年出版政论特写集《中国》, 1930年出版访问记形式的长篇小说《邓石华》〔鲁迅是在谈及俄国文学家对中国的贡献时提到他的,因此补充此类内容很有必要〕。1937年被捕, 1939年8月9日死于监禁中。”
    别德内依。第7卷第376页注〔18〕仅注“苏联诗人”四字,太简。应加:早年写作民歌体的政治诗,还曾出版《寓言集》。十月革命后从事反宗教的宣传。歌剧脚本《勇士们》(1936年)被指责歪曲俄国历史,遭猛烈批判。1938年被开除党籍。在他死后7年的1952年,其作品集仍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因为其中有“最粗暴的政治歪曲”。
    别雷。第7卷第376页注〔20〕仅注“俄国作家”四字。应增:代表作有诗集《蓝天里的金子》、《灰烬》,长篇小说《银鸽》、《彼得堡》等。1921年流亡柏林, 1923年返回苏俄。
    盖达尔。第8卷第441页的注〔2〕仅开列代表作,无生平。应注出其在1941年10月26日在乌克兰卡涅夫前线牺牲的内容。
    盖拉西莫夫(格拉西莫夫)。第10卷第314页注〔4〕生平太简。应增:主张创造不为俄共(布)的宣传工作服务、具有独立性的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作有诗集《钢铁之花》、《精力充沛的早晨》等。他起初热烈欢迎革命,但后来却感到失望,尤对新经济政策不满,并于1921年退党。1937年成为“大清洗”的受害者。1939年死于监禁中。
    卢那察尔斯基。第10卷第327页注〔6〕等注释未能注明其出生地属于乌克兰。同时应加注其晚年被清除出苏联文化界的相关内容。
    巴培尔(巴别尔)。第12卷第237页注〔3〕仅注出“苏联作家”并开列两部代表作。应增:“他生于敖德萨(属乌克兰)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短篇小说被译成20多种语言,使他誉满全球。曾任苏联国家出版社编辑委员会副主席。因其作品批判革命战争中的凶残与暴虐, 1939年5月16日(一说15日)被捕。翌年1月27日凌晨在苏联内务部卢布扬诺夫监狱(一说是在西伯利亚监狱)被枪决。”
    沙吉娘(沙吉尼扬)。第12卷第506页注〔5〕仅注出其生卒年、通译名和“苏联女作家”5字,太简。应增:“其父系亚美尼亚人。十月革命前已出版诗集《东方集》等。革命后初年所写的《转变》等受到《在岗位上》杂志的左派批评家的攻击。后又写有长篇小说《基克》(《巫师和共产党员》的缩写)等。《苏维埃亚美尼亚旅行记》曾获斯大林奖金。关于列宁的系列小说《历史课考签》受到联共(布)中央的批评,被查禁。”
    阿菲诺甘诺夫。第13卷第444页注〔3〕仅开列代表作,无生平。应增:“曾是‘拉普’的领导者之一。1936年末被批判,剧本禁演。翌年被开除出联共(布)和作协。卫国战争期间于1941年10月29日在莫斯科被敌机轰炸中牺牲。”
    另,第1卷第114页注〔118〕说普希金的代表作《阿内庚》通译名为《欧根·奥涅金》。确实曾这样译过,但现在更通行的译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16卷第328页注〔3〕关于《枯煤,人们和耐火砖》的注释,仅说“苏联班菲洛夫著”,不完整:该作品系班菲洛夫与伊连珂夫合著。
    第1卷第116页注〔141〕关于克利米亚的注文,说“在今乌克兰南部黑海与亚速海之间”,最好加注“居民多为俄罗斯人,曾属于俄罗斯”。
    第4卷第272页注〔15〕和同卷273页注〔16〕关于Zvezda(《星》)和Pravda(《真理》)的注释,最好将其俄文原名Звезда和Правда注出。
    第7卷第204页注〔25〕关于“伐普”的注释,应开列其俄文名ВАПП(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ассоциацияпролетарскихписателей〔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之缩写),通译“瓦普”。
    其实,关于作家生平的注释,可以简些,只注生卒年(生卒年不注出是说不过去的),代表作,对其政治倾向和艺术主张一概不注;亦可注得稍多一点,不仅注出其政治倾向及艺术主张,还可注出其生平中特别重要的事项(这一点更为重要)。但无论哪种注法,都要在全书中统一;而对其政治或艺术主张的解说不能片面。2005年版的关于苏联作家的注释,恰恰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总体看来,比较简明,但对某些作家又作出了政治或艺术的判断,而个别评判的观点不独有片面性,甚至因袭不正确的旧说。在我个人看来,注释不妨稍详,以利于青年读者的阅读。但这种“详”,也是止于客观叙述事项,少些注释者的主观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