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了不起的赛珍珠

http://www.newdu.com 2018-04-14 中国文学网 姚君伟 参加讨论

    赛珍珠1973年在美国去世,距今整整40年了,但是,考察和研究赛珍珠在中国的译介,主持“赛珍珠专题研究”栏目,特别是近期走访赛珍珠生活过的安徽宿州,参与她的“中国故乡”镇江今年9月举办的赛珍珠文化交流活动和学术论坛,我感觉她的影响一直都在,而且与日俱增,她仿佛还和我们在一起。这想必都是因为她的精神、她的跨文化理想,以及她一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付诸实施的行动吧。
    赛珍珠虽然从小就爱看中国小说,也酷爱狄更斯描写英国社会底层的作品,但她并没有刻意要当小说家,更何况在中国,她渐渐知道,小说不过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而已,因此没多高的地位,事实上地位很低,写小说在人们眼里好像是一件堕落的事,所以,赛珍珠小时候也只是喜欢看小说,在镇江和中国小伙伴跑到打谷场上看戏、听书,直到1917年婚后在安徽宿县(今宿州)几年,家长里短,田间地头,和中国农民特别是农妇聊得多了,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观察多了,思考多了,有了大量积累,这才于20年代末年,写下久熟于心的关于中国农民生活的故事,即代表作《大地》。
    《大地》 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要知道,在赛珍珠拿起笔来写中国农民之前,她看到的类似作品中,中国人“总是拖发辫(不用说女的是缠小脚),挂鼻涕,佝偻其形,卑污其貌,所做之事,总离不了窃盗、强奸、暗杀、毒谋等等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举动”。而在《大地》中,中国人这一负面形象被彻底扭转。你在这里看不到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人,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虽然身上有些固有的弱点和陋习,却更散发出人类普通成员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他们看到中国农民兄弟身上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可以说,《大地》 通过对中国形象更加实际的塑造,以及对中国人自身新的、更亲切、更有感染力的描写,取代了大多数美国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赛珍珠厌恶把中国人写成古怪和粗野之人的作品,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力把中国和中国人如实地写进她的小说。今天,考察她创作的一系列关于中国、中国人的作品,我们有理由说,她做到了。她写中国农民,写中国城镇的名门望族,写中国知识分子,写中国革命者,写中国留学生“海龟”,当然,在她的作品里,她特别关注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而在构建这些人物画廊的过程中,赛珍珠为了帮助欧美人克服对异质文化所怀有的傲慢与偏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补课,使得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及民风习俗(如包办婚姻等)。在文学创作中有机地穿插文化背景知识,赛珍珠是希望美国人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关注和理解历史悠久、充满情感和智慧的中国文化元素。
    在小说创作的同时,赛珍珠因为种种机缘,长期研读中国古典小说,后来还花了几年时间,在中国文人龙墨芗的协助下,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为名,翻译了70回本的《水浒传》。她写中国题材小说,译中国小说,更是在阅读和翻译中国小说的过程中,开始研究中国小说;而在研究中,又多以西方小说特别是英国小说为参照,得出了不同于时人的观点,并在美国重要报刊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小说的文章,其中以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 《中国小说》为顶峰。她面对西方观众侃侃而谈,大力宣传中国小说,追溯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小说对西方小说和西方小说家具有启发意义,她甚至说她想不出西方文学里有任何作品堪与 《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相媲美。她还特别强调,中国小说是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生长发展的,我们岂能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评估它们的价值?赛珍珠这是在倡导对待不同文化时应遵循的平等原则;在她看来,文化多元共存、取长补短才是一条坦途。
    1938年后,赛珍珠开始利用自己新科诺奖得主的身份,积极参与和组织社会活动,让世人更清醒地认识到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后来又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对中美相互之间抱有的文化偏见和敌视态度非常清楚,甚至是感同身受,所以,她有一种强烈的对话意识,一旦有机会,就禁不住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她作为社会活动家所参与和组织的跨文化活动中,包括了许多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如1941年她创办的东西方交流协会。
    在协助 《亚洲》 杂志编务期间,赛珍珠意识到,单凭一本杂志恐怕教育不了美国民众,想要美国人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能为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讲话的中国人,让他们直接面对美国人,举办讲座,讲解亚洲和中国知识。天下一家。如果普通美国人能够把自己看成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就能引发自己对其他种族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直至达成理解。于是,赛珍珠找到访美的亚洲人包括中国人(如演员王莹),来实施她这个交流计划。
    东西方交流协会组织的这些来访者在全美游历,单人独骑,或成双成对,或结为团体,或演或唱,表演节目,一切都是为了文化上的交流。这些中国人以简洁、友好和生动的方式,向美国人讲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思想诉求,演讲时还借助于中国民族服装、图片、乐器或戏曲。他们经过精心挑选,名气不一定有多大,表演不一定有多精彩,赛珍珠是希望让普通的美国人看一看和他们一样的亚洲人。通过这样的活动,赛珍珠发现自己原以为美国人对亚洲人毫不关心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出访者的活动既加深了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帮助出访者更多地了解了美国社会和文化。这有点像当下孔子学院的做法,不过,现在是中国政府行为,而当年这是民间行为,是赛珍珠促成中国人在美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赛珍珠认为,协会的该项活动是个“教育实验”,促进了亚洲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小说家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媒介通常是作品,但对赛珍珠这样一个“大于作家”的小说家而言,她利用的媒介可就远远不止小说了,还包括像《亚洲》这样的杂志,像东西方交流协会这类跨文化民间组织,当然,还有1964年成立的赛珍珠基金会(今“赛珍珠国际”),她把晚年大部分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投进基金会,大大改善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儿童的生活。此外,赛珍珠还从事了大量其他社会活动,如关注残障儿童,反对核武研制,反对虐囚,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赛珍珠去世40周年了!40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变,国际政治云诡波谲,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大大地增加了,这也许就更需要提倡她所倡导的跨文化精神,因为终其一生,她都在以文学的、学术的,尤其是文化交流的方式,殚精竭虑地帮助欧美人消除因为地域限制或缺乏交流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产生的成见,去改变霸权主义思维模式,通过相互了解和平等交流,创造一个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未来世界。赛珍珠的跨文化理念现在看似平常,几成有识之士的共识,当年却实属难能可贵,它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具有精神的力量。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0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