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红楼梦》教育的“三大法则”: 琢玉 育心 传家

http://www.newdu.com 2018-04-16 凤凰网国学 云栖君 参加讨论

    红楼教育志·之七
    
    资料图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巨著,有人称之为“神书”。之所以称“神”,就在于这部书不普通,不寻常,不平凡。不管是宏观鸟瞰还是微观分析,不管是行业立场还是学科视角,不管是历史考证还是文本解读,我们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从教育文化的视角来看,《红楼梦》有着丰富的命题和内容,但是它也有核心,有主干,有线索。细读原著,我们发现《红楼梦》的教育文化有三大法则:一曰琢玉,二曰育心,三曰传家。
    第一法则:琢玉
    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的《礼记·学记》中,有一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自此,把人喻为璞玉,把教育人喻为琢玉,便成为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这块经女娲炼后而通了灵性的石头,后来因缘际会地幻化为玉,又投胎入世,随贾宝玉一同降生人间。在这里,人和玉融为一体,人即玉,玉即人。
    那么,在中华文化视野中,为什么常常把玉和人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是因为玉和人都是天地间的精华。玉是大自然所生的无生命物中的绝品,而人是大自然所生的有生命体中的桂冠。另一方面,人是一种追求美好、向往美好的生灵,而玉在中华文化和词汇中,也常常代表美好的人、物、境。比如,天界的最高主宰,称为“玉皇大帝”;人间的美好建筑,称为“琼楼玉宇”;形容女子的美好,称“美人如玉”;感叹饮品的美好,称“琼浆玉液”;描写人的潇洒,称“玉树临风”;说物质生活的富有,称“锦衣玉食”……
    如果要在万物中寻找一个类似人的实体,找到玉是必然的结果。然而,玉要“成器”、要代表美好,人要“成人”、要走向美好,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千磨万击的雕琢过程。
    先看玉的“成器”过程。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发现了一块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献给了楚王。他一共献了三次,前两位楚王都认为他是拿普通的石头在欺诈,都重重地惩罚了他。到了第三位楚王,才认识到了这块璞玉的价值,命玉匠好好雕琢、打磨了一番,终于成为一块美玉,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和氏璧”。再后来,这块玉成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主角,更加名贵,被称为“连城璧”,价值连城。
    再看《红楼梦》的真主角贾宝玉的“成人”过程。
    曹公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也一定是从“璞玉”出发的。一方面赞他衔玉而生,“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另一方面又贬他是孽根祸胎,“腹内原来草莽”。这样一个闪光点被缺点包裹着的贾宝玉,不是有待琢磨的璞玉又是什么?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琢玉的过程就是各种外铄的力量作用于一个生命体,使其成长变化的过程。曹公在写贾宝玉时,始终不忘敲打、雕琢他。每当贾宝玉在内闱厮混、任性妄为、高兴地忘乎所以时,往往就会有一个声音出现:“老爷叫你呢!”宝玉立刻会收敛、紧张起来。作为父亲的贾政,是雕琢贾宝玉最大、最强的力量。他对贾宝玉的呵斥、训骂、暴打,都是想通过外力使其变化和成长,都是“恨铁不成钢”,都是恨璞玉不成美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辈姊妹、亲朋好友对于少年儿童往往也有规劝之义和教导之责。这些规劝和教导也会融进“琢玉”的力量当中。在《红楼梦》中,宝玉身边的姐妹和丫鬟对他常有规劝之义:“多早晚才改”“你就改了吧”“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世荣对于贾宝玉的教育问题就向贾政劝导:“令郎如此资质,想老夫人自然钟爱;但吾辈后生,甚不宜溺爱,溺爱则未免荒失了学业……”至于依赖贾府发达、有些脸面的赖嬷嬷,对宝玉就直接有教导之言:“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讨你爷爷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呢……”
    由此可见,贾政、北静王、赖嬷嬷等,都是《红楼》教育文化中“琢玉派”的代表。
    第二法则:育心
    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黄帝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影响中国文化最简洁的一部佛经叫《心经》。中国宋明时代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叫心学。可以说,一个“心”字,包容着中国人的生命主题、人生真谛和生活智慧。
    《红楼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自然也少不了这颗“心”。曹公在开卷不久,即大书一句:“此书大旨谈情。”“情”字以“心”为旁,情由心生,无心便不会有情。《红楼梦》中那些让人牵肠挂肚的情、怨、恨、愁、悲、思等,都是心的产物,都是心的展现。当然,书中也有很多明确写“心”、画“心”的内容。
    比如,说黛玉聪慧灵巧,用的是“心较比干多一窍”;说凤姐强干多计,用的是“有一万个心眼子”;说宝钗性格宽厚,用的是“心地宽大”;说宝玉对黛玉进行爱情表白,用的是“你放心”;说黛玉表达自己的委屈,用的是“我为的是我的心”;说贾瑞对凤姐有非分之想和越礼之举,叫“起淫心”;说黛玉听戏文有所触动而落泪,叫“警芳心”;说吴新登媳妇藐视李纨和探春,叫“蓄险心”……一部《红楼梦》写尽人间万种心。甚至可以说,《红楼梦》也是一部“心学”。
    心对人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归结为“育心”。育心和琢玉不同,它更多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内心自主力量的唤醒、启发和引导。在《红楼梦》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可以看到这种育心的教育方式的。
    《红楼梦》开篇不久,便出现了一个“大关节”,即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从全书内容来看,这一回是总纲;从人物命运来看,这一回是“钥匙”。但是从贾宝玉个人成长来看,这一回是育心的大课堂。根据书中内容,警幻仙姑携带宝玉,是受荣宁二公之灵所托对其进行规引教育,“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但是,在警幻仙姑煞费苦心地安排了金陵十二钗图册、“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以及场面宏大的《红楼梦十二曲》,让宝玉翻阅、品味、鉴赏之后,宝玉依然如故。用警幻的话说就是:“痴儿竟尚未悟!”最后,警幻又将自己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给宝玉,并说了自己的意图,是让宝玉领悟“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的道理,从而“改悟前情”。可以看出,警幻仙姑对宝玉的教育,完全是靠引导和启发,通过设计的各种情境和实物让宝玉自己从内心领悟。不管警幻仙姑此次教育效果如何,但分明是一次育心的过程。
    《红楼梦》中另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育心内容,集中体现在大观园中几次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当中。结诗社,咏白海棠,做菊花诗,猜灯谜,行酒令,芦雪亭联诗……在这些活动中,红楼儿女个个神采飞扬、语从心出,心性得到释放,才情得以展示,性情获得陶冶。这些从个体意愿出发,尊重生命价值,能触及人心性品质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唤醒人内在生命力量,点燃人内心价值追求的典范,也是育心方式的代表。
    另外,应该提及的是,以贾母和王夫人为代表的对宝玉的顺从和溺爱,虽然也是因循着宝玉的心性,但却不是育心,只是顺心而已。顺心只是一味跟着受教育者的心性亦步亦趋、消极无为,而育心则是在尊重心性特点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有价值的引导,并伴以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人自动自发地实现自主发展。
    
    资料图
    第三法则:传家
    中国文化是从家文化展开和发散出来的。《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梁漱溟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的“要领所在”即为“中国人的家”。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代表,传家是中国人的文化使命和家庭责任。
    中国人一直注重传家精神。比如,耕读传家、书香传家、诗礼传家等,特别是耕读传家流传最广。耕,即耕田,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即读书,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耕和读一起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家文化传统。
    《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还在于它展示了家文化的特点和传家精神对家族生命的重要性。《红楼梦》第四回谈到一张有名的“护官符”。其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个“护官符”是一个“大开关”,整部《红楼梦》便是围绕着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故事而展开的。
    在《红楼梦》中,当那些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地走出来,那些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上演的时候,贾府家文化的内容、特点、走向、得失也从不同层面跳了出来。
    从整体上讲,贾府本来“富而好礼”,有诗书传家的精神,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一个个都厌恶读书、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起来。贾府之败主要就败在优良家风的变异和传家精神的断裂上。
    这里试举一例。薛蟠到贾府,“住了不上一月,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纨绔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十倍。”薛蟠本已够坏,没想到在贾府的家文化染缸里熏染不到一月,便比以往“更坏十倍”。那么,贾府的家文化成色如何便十分清楚了。
    然而,当贾府大的传家精神失落的同时,一些小的传家精神却还在艰难维持,延缓着贾府败亡的命运。
    比如,宽厚。总体来讲,贾府对待下人和穷人还是比较宽厚友好的。这从丫头们的生存处境和贾府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袭人就跟自己的母亲和哥哥说,“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当然,最后司琪被逐,晴雯冤死等悲剧的发生,是在贾府大厦整体将倾之际的连带反应。
    比如,尊老。贾府有个传统,服侍过长辈的老嬷嬷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和贾母在一起,那些老嬷嬷有资格坐着,而李纨、凤姐等却只能站着。
    再比如,孝顺。贾府子孙渐渐不成器,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在长辈面前都毕恭毕敬,不敢有任何违逆。贾政气极要下决心打死宝玉,当贾母一来,他便立刻服软了;贾赦发誓要把鸳鸯弄到手,当贾母大怒以后,他便躲着不敢见了;贾珍是贾家族长,在父亲贾敬面前,唯有言听计从;宝玉和父亲隔阂很深,但骑马经过父亲书房,即使父亲不在也要下马表示恭敬……
    可以说,一部《红楼梦》将传统家文化及其流变,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也给世人以警示:忽视或不重视传家精神,儿孙便很难成器。
    至此,我们便基本讲清了《红楼》教育文化的三大法则——琢玉,育心和传家。那么,这三大法则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是孤立的吗?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琢玉”强调的是他者力量从外部对人的修正和规范,“育心”强调的是对人内在生命能量的唤醒和启发,“传家”注重的是家庭传统和良好家风对人的熏染和陶冶。这“三大法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红楼》教育文化。
    (未完待续)
    注:“红楼教育志”系列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微教育学”,凤凰网国学频道经作者授权同步刊发,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荐读】
    红楼一梦警世育人:曹雪芹如何反思教育之败?
    贾府之败亡命运从贾母如何训儿孙就看出来了
    不过认得几个字?贾府里有谁能算“读书人”
    “偏科生”宝玉最易成才?父亲贾政为何没教好
    宝玉抓周与“标签效应”:孩子不成器从小就知道?
    红楼教育志:“精致淘气”是天才孩子的本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