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中华道学百问|什么是中华“玉”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4-25 腾讯道学 李信军 参加讨论

    文/李信军
    “玉”文化,由于受近代形而下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只知道“玉之美”,而对它应有的“内涵”、“历史”及“本真”却知之甚少。为此,当代研究玉石文化的著名学者、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教授强调:
    
    用于祭地的玉琮(浙江博物馆藏)
    “玉文化是一门不为人知的崭新的学术领域,同时,又是一个庞大科研课题,涉及地质、矿物、工艺、史学、文献、考古、宗教、美学等多种学科,需要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积极参与并共同合作,走向高层次的整合互动,方可取得成果。”
    同时他还指出:“原始宗教从萌芽、发展、兴盛以至衰落均与玉有着密切联系,离开玉则无法理解原始宗教的盛衰和社会的变化。反过来说,离开原始宗教——巫术来研究玉、玉文化,则永远不能深入其堂奥,只能停留在形饰和表面上,不可避免的将玉、玉文化降为普通的、次要的矿物和器物的附属物。这种形而下的研究道路我们已走了多年,长期不能洞悉其三味,亦不能掌握其要领”。
    要想了解玉文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玉”。玉,其实就是一种石头,当然它不是一般的石头,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往往习惯性地把石头和玉连在一起,称之为“玉石”。
    
    红山文化出土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石头的社会功能,是用来生产的;而玉则用在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即政治的、宗教的、礼制的、文化的。中华“玉”,是古代先民从众多石头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这个筛选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艰辛的,可以说贯穿于整个石器时代的始终。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从花岗岩山坡上找到水晶以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西南及台湾等地的原始部落曾使用玛瑙、玉石、玉髓、水晶及透闪石制作简单的佩饰等等。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即以崇尚玉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玉文化而闻名遐迩。在制作、打磨的这些玉器中,只有少量被用作生产工具,而大部分被用作区别人们社会地位尊卑及祭祀天地神灵的礼器。
    
    兴隆洼出土玉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五十年来,我国在对文物的保护、挖掘、抢救、整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仅出土的玉器数量就多达数以万计。通过这些实物我们发现,古代先民在制作玉器程序,选材、工艺、设计、形状等各方面来说,都是精湛绝伦、令人震撼的。
    故玉石专家邓聪教授在发表他对兴隆洼玉器工艺时说:“玉器的制作技术主要渊源于石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已显得相当成熟,即充分掌握玉料的开料、打磨、钻孔、镂空甚至抛光等技术。”
    傅仁义、祝明野两位教授在《从考古学资料看岫岩境内玉的最早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一文中指出:我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大约经过数万年的漫长道路。仅以我们今天可见的出土实物来看,则以1983年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玉片为最早。
    
    用于祭天的玉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发掘者在该遗址旧石器中“发现一件人类利用岫玉打成的石片”,“该玉石片还不能称为典型玉器,这是唯一一件在可靠地层中有明确时代记录的人类使用岫玉的证据”,“绝对年代应是距今2——3万年的晚期智人阶段”。同时还“出土了三件用岫玉制作的砍斫器,距今一万二千多年”。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玉工具和最古老的玉器。
    之后,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出土了石器“玉玦(jué)”,年代为距今8000——8200年。同时,在查海遗址中又出土了大量的玉玦,以及匕形器、管、凿等玉器。而到了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功能又有所变化,器形大为增加,且造型精湛、工艺娴熟。
    通过出土的玉器实物来看,我国“玉”文化从一开始就和远古时期的“巫”术信仰相互交融在一起。这一历史现象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同。即:“先有巫,巫将‘玉’定性为‘神器’,或‘神’,亦或‘通神之物’,而加以崇拜”。
    
    红山文化出土卷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然,这一可喜的认同,其实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已经被认识到了。如通过风胡子与楚王的对话,讲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石兵”、“玉兵”、“铜兵”、“铁兵”四大类兵器(即以石器、玉器、铜器和铁器制作而成的兵器和工具)。其说:“……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
    中华“玉”文化,自古及今,延续不断,一脉承传数万年之久。它是中国历史上闪耀的璀璨明珠,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文明的奠基石。
    (编辑:柯恩)
    
    本文为李信军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李信军,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