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中国古代的政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便是重教化而轻刑罚。什么是教化?就是通过宽缓的教育手段,以养成人民德性、熏陶社会风俗的手段,达到一种和乐、有序的治理效果。 “以孝治国”是历代王朝都予以重视的治理手段(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好的政治不鼓励采用严刑峻法来控制和压服人民。因为古人看到,高压手段虽然表面看来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但不能使百姓对治理者心悦诚服,是一种难以长久的治理模式。 为政者如何在治理中有效地推行“孝”德的教化,是《孝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孝经·天子章》对“天子之孝”做了这样的解释:“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意思是说,天子能够竭尽爱敬之心侍奉自己的父母,那么道德教化也就会施及百姓,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典范。 天子以身作则,为天下人效仿(资料图 图源网络) 表面看来,这个说法的意思简单明确,就是让天子以自己的孝亲行为给天下人树立楷模。但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继承制度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从周代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也就是说,当太子即为为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如果天子的父亲已经不在世间,那么,天子“爱敬尽于事亲”岂不是成为一句空话? 《孝经·广至德》的一段话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君子教之以孝(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字面意思是说,在位的君子用孝道教化人民,不是挨家挨户去宣讲孝的道理,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把孝教给人民,是为了让天下的父亲都受到尊敬。把悌教给人民,是为了让天下的兄长都受到尊敬。但是天子具体要如何做,才能不以“家至而日见”的方式,把孝和悌的美德教给天下人呢? 东汉的经学大师郑玄对这两句话的注解是:“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悌也。”,“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是《礼典》中记载的一种天子的尊长敬老之礼。 根据《礼典》的记载,“三老”是乡间由五十岁以上的人所担任的官职,“五更”是任官到期退休的乡间耆老。招待“三老”、“五更”,是天子视察太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资料图 图源网络) 整个礼仪的流程是:天子亲自前往陈设酒食之处,检查醴酒和馔具,命人奏乐迎接“三老”、“五更”入席,并亲自奉上酒食,配合以乐师唱颂的《清庙》之诗。 歌毕后,席间之人便开始谈论君臣父子长幼之道,与此同时,堂下开始演奏《象》乐,并会聚集众学士跳起《大武》之舞。待整个流程完毕,天子下令各级诸侯在国中亦如此行事,将养老之礼逐级推广至天下。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具有强烈象征性质的礼仪,以仪式中的“三老”、“五更”模拟天子的父兄。《白虎通》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天子通过典礼宣扬孝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之所以要借助这种模拟的养老礼来展现孝道,是因为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即位的天子通常是没有父亲和兄弟的。于是,一年一度在太学中公开举行的尊长敬老仪式,就成为天子向天下人示范孝悌之德的重要途径。 所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其实不是在泛泛地讲一个道理,而是需要结合古代的礼仪制度背景才能理解的一句话,这也就是经典蕴藏的奥妙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