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级组织单位。历史上,许多人通过承担对家庭、氏族的责任,实现从个体“小我”到社会“大我”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他们教育子孙、持家治业的智慧凝练成富有哲理的语句,成为家训,经由后人世代相传,既作为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准则,又作为家庭文化赓续延绵的依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颜之推《颜氏家训》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朱柏庐《朱子家训》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李毓秀《弟子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载刘备语 (文 馨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