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人生如逆旅 何必千千结

http://www.newdu.com 2018-05-10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春末夏初的夜晚,总会想到李白的那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作此序文(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天地如逆旅,光阴为过客,人生在梦醒之间瞬间万变,如幻影流沙,随命运浮沉,真正握在自己手里的又有多少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当下。
    活在当下,行在今日
    
    活在当下,行在今日(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中记录了这么一则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让他先去考虑活着的人。子路问死后之事,孔子却让他从生时着眼。
    其中道理很明白:与其将心思浪费于虚无缥缈,不如立足当下,做些实事。而孔子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践行这句话。他终生奔波、孜孜不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圣人惜时短,只怕生时不够,所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的孔子,又怎能不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又哪里还有时间去伤感过去,担忧未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生无常,你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你所能努力的只有今天。最好的生活态度是活在当下,而最好的活法就是行在今日
    物来顺应,有情无累
    宋朝著名理学家,人称“明道先生”的大儒程颢有这么一段话: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血,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明道先生在这段话里就讲了一个问题:圣人的感情。
    圣人是没有感情的吗?并不是的,圣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但是他的喜怒哀乐,不过是外界在他心中引起相应的情感罢了。
    
    圣人也有感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用魏晋时玄学家王弼的话来说,这叫:有情无累。
    就其中“物来顺应”一词,曾国藩有一句话可以当做注解: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物来顺应就是如此。当读书则读书,当吃饭则吃饭,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时不必克制,过后也不必纠缠。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努力时尽其人事,尽完人事安听天命。就如陶渊明诗中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不恋既往,事过心宁
    我们有个词叫“心为物役”,简单的说,就是你的心被外物给锁住了,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个结,结多了,心就被锁住了。有可能是名,有可能是利,有可能是情,亦或者兼而有之。
    那么怎么破解呢?《庄子》中有句话:“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你要把心化作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事物,而当事情过去了,就事过心宁,不要再想。
    这样你就可以做到“胜物而不伤”。就是说,你可以做到“役物”,而不是“为物所役”了。这也就是《荀子》中说的那样:“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之道。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在他的著作《寿世保元》中写道:“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要想身上无病,多半还要你心中无病。
    
    保持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还是苏东坡那首《定风波》说得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