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北大红楼:五四运动从这里出发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
    
    蔡元培办公室
    
    上世纪20年代的红楼门口
      90年的勇往直前、前赴后继,90年的波澜壮阔、红船领航——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90周年。
    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血性,那是“还有后来人”的坚定信念,那是永远心系人民的矢志不渝,那是百折不挠闻过则喜的博大胸襟。90年光荣与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相伴相生;90年革命足迹与精神,载于史册、薪火相传。
    在这个承平岁月,往昔峥嵘岁月沉淀的精神财富,更需要反复回味与传承。在建党90周年之际,本报精选中共北京党史上各个时期的珍贵老照片,多路记者实地探访,推出《红图索迹》专题报道,与读者一道寻访党在北京的光辉足迹。
    棕红色的木质地板,走上去有“咚咚”的回声,虽已时隔百年,但仍光洁可鉴,隐约可以投射出倒影。从踏进这座曾经历经了风起云涌的北大红楼那一刻起,感受到的是一种厚重而静谧的力量。北大校友、已故著名学者邓云乡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说起老北大,人们自然想起沙滩红楼,说起红楼,人们又自然想起沙滩北大,在北京,红楼几乎成了北大的代名词。”
    蔡校长的旧木箱至今仍在
    走进红楼,左手的第一间就是蔡元培办公室。其实“五四”前后,红楼一层是北大图书馆。蔡元培、陈独秀等人的办公室及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的教室都在二楼。目前二层是作为办公使用,所以就在一层辟出蔡元培、陈独秀两个展厅。
    展室里一个看似破旧的木箱被玻璃罩小心封起。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李金光说,“这是1916年10月,蔡元培从法国坐船回上海时,用来装书籍的箱子。”李金光说,这只箱子可以看出十分简陋。但就是用着这样笨重的木箱,蔡元培也要将书籍带回国。
    回眸:在蔡元培时代,北大既有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这样的新派人物,又有辜鸿铭、刘师培、林纾等守旧人物;也是在蔡元培时代,北大学生王昆仑的姐姐王兰想进校读书,因蔡元培的支持,成为第一个北大女生。北大之所以成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与蔡元培开明的“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不无直接关系。
    毛泽东在阅览室当助理员
    红楼一层西侧是第二阅览室,桌上的报架上陈列着《大公报》、《民国日报》、《国民公报》等许多当时的报纸。温和而安静的阳光从红木窗格中投射进来,让人仿佛依稀回到那个年代,阅览室中踱步思考的教授讲师、条凳上认真阅读、各抒己见的青年学生。阅览室入口处的小办公桌前,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年轻人认真而忙碌地办理着借阅手续,闲暇时则如饥似渴地阅读报刊书籍。这就是毛泽东,当时第二阅览室的助理员。正是这位不起眼的图书馆助理员,后来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回眸:毛泽东1918年秋天来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每天在这里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及阅览者的姓名,管理15种以上的中外文报纸,每月收入八块银圆。当时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的收入分别为600、300、120银圆。与毛泽东同龄的梁漱溟当时已是北大教授。
    毛泽东在红楼工作期间,广泛涉猎各种社会思潮,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听过邵飘萍等人的新闻讲座,是《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忠实读者。
    李大钊办公室诞生党小组
    一楼东侧的套间,就是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
    办公室外屋会客,里屋办公。李大钊虽身为名教授,但除了一张藤椅和一个茶几之外,没有一件不必要的陈设。会客厅更为简朴,一张大方桌配六把木头靠背椅,桌上茶盘里是粗瓷提梁茶壶和散落的报纸。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罗家伦在回忆中写道:“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大家互相问难。”
    回眸:李大钊于1918年1月到1922年12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此期间,他对北大图书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一个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1920年3月,他在这里同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讨论了建党问题。也正是在此间办公室的会客厅,诞生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人谦和质朴,不少师生都喜欢到这里聊天,北方人居多,他们给这两间斗室起了个雅号——饱无堂(顾炎武批评北方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取名者以此自嘲)。
    [NextPage]
    陈独秀推崇“德赛”两先生
    穿着西装,左手拿着一卷书,右手叉在腰间——一楼西侧还有一间是陈独秀展厅,里面一尊铜像栩栩如生。与那个时代长袍马褂的先生学究相比,陈独秀饱学西学的新青年形象呼之欲出。在展厅里的墙上,挂着一些非常珍贵的杂志,还原了当年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上面的一些进步文章的原件。
    回眸: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他所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也一起迁到北京。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陈独秀都功不可没,他本人也在《新青年》上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五四”前夜学生热血沸腾
    数千幅白底黑字的标语条幅、桌面上散落的笔纸传单……红楼一层东侧北端的“新潮社”,还原的正是“五四”前夜的场景: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应用之物,铁皮喇叭、水壶,还有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呐喊声犹在耳畔……
    回眸:1918年底,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胡适为顾问,蔡元培亲自为《新潮》题写刊名,李大钊则提供了这个活动场所。《新潮》以反对封建的旧文化为主要任务,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记者 王萍/文 李木易/摄 资料照片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提供
    感谢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为本报提供大量史料
    1916年,北京大学在沙滩建造学生宿舍楼,1918年落成,改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学院。因楼房的主体建筑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
    1917年1月,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民主。在他的主持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相继到北大任教。
    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毛泽东曾在图书馆做图书助理员工作。
    1937年北平沦陷后,红楼被日本宪兵队当做队部占据达8年之久。红楼地下室曾被当做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
    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京大学在红楼复校。
    1952年北京大学由红楼迁至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北大红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