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东海 一些人将真理这个词归于宗教,视为宗教专用词。 “真理”这个词历来定义不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是对真理理解的狭隘化,不足为训。真理就是真正的理,与义理、正理、常理近义。 真理就是正常、正义、符合道德原则的道理。这是真理的定义。真理必有三性:正确性、正义性和相当的普适性。 根据普适性之高低,真理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根据范域之不同,真理可分为文化道德真理、政治社会真理和自然科学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言流传数十年,不准确,不中肯,又不无道理。实践确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实践,包括政治实践、道德实践和科学实践,都可以检验理之真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学》八条目都是讲实践的。格物致知侧重科学实践,以宇宙生命万物一切现象为研究探索和求知的对象;诚意正心侧重道德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政治实践。一切实践归结于修身,明其明德,致其良知。 对于儒家来说,一切实践无非是良知的实践,一切文明无非是良知的光明。自尧舜至明清,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辉煌和无数圣贤君子的道德美好,就是儒家文化真理性的最好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之一,不是唯一。实践、圣经和良知,相辅相成地构成检验真理的三大标准。圣经指四书五经,是圣贤道德实践和圣王政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真理的文字载体。 良知又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实践和圣经都要以良知为准。是不是真理,孔孟说了算,历史说了算,五千年文明说了算,归根结底,良知说了算。 实践、圣经和良知相辅相成地构成检验真理的三大标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圣经和圣人之言正确,是因为经得起良知的检验,经得起千秋万代无数圣贤君子的良知的审核和验证。王阳明说得好: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 王阳明强调,他信奉孔子之言,是因为“求之于心而是”,以良知验证无误。只要“求之于心而是”,无论其言出于何人,都值得肯定。“求之于心”就是孟子的“自反”,自我反思,反身而诚。孟子说: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圣经和圣人之言正确,是因为经得起良知的检验(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是孟子转述曾子听闻的孔子对子襄说的话。孔子倡导的大勇,表现有二:“自反而不缩”的时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自反而缩”的时候,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阐述正知正见。 如何判断自己“缩不缩”即直不直,即思想观点对不对?孔孟提供的方法是“自反”,自我反思,反问自心。这就是“求之于心”,以良知为标准。 孟子又转述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合乎儒学仁道,就是正道真理;悖乎仁,就是左道邪说。仁性即良知。 良知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人和万物的最高标准。西哲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东海曰,良知是人的尺度。统而言之可以说,良知是人和万物的尺度。尺度者,标准也。 良知也是衡量人和万物的最高标准(资料图)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畏圣人之言即敬畏真理,畏大人即敬畏实践真理的良知人,畏天命即敬畏良知。 天命与良知异名同指,于人类为仁性、道心、良知,于宇宙为天道、天理、天命。 说真话,传真理,致良知,做大人。这是自尊自爱,也是最好的爱人方式之一,对于家人、国人和国家都是真正的爱。真理弘扬起来,君子多起来,国家的文明度、社会的和谐度、人民的幸福度就会水涨船高。 一些人也想说真话真理,又怕人误会,怕受攻击受迫害。其实没有必要。只要说的是真话真理,就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自立。 传真理,致良知,是自爱,也是最好的爱人方式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一个假话伪理盛行的社会,说真话说真理,就是一种道德实践,一种集义养气的法门,功德很大。如果为此受到攻击迫害,功德更大。而攻击迫害则是造业,会有恶果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