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礼记》:贫者不以货财为礼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腾讯儒学 木光 参加讨论

    文/木光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节也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中国人素来讲究礼尚往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中国人的词汇里除了“彬彬有礼”、“知书达礼”这样的褒义词之外,也有“繁文缛节”这样的贬义词。
    换言之,“礼”一方面让人们有一种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容易给人们产生一种文化负重感。对于前者,我们毫无疑问要保持下去;但后者,却也有必要作调整。
    我们的负重感具体来自哪里呢?我们不妨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看。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中说:“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按照这个要求,别人来拜访你了,你也应该回访。别人给你送了礼物,你也应该回赠。概言之,礼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但是,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
    
    礼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比如对于经济拮据的人而言,要回赠一个价值相当的礼物,有时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如果你回赠的礼物太轻,对方可能会不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嫌礼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交往,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并且往往由于平衡被打破,一段友谊就此结束。
    有句话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叫做“礼不下庶人”。这句话其实也是出自《礼记》。郑玄解释说:“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说白了,就是说庶人经济条件有限,很难准备好合适的礼物。
    礼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行为,一般而言是需要耗费一定的财货的,故而在古代,一般只有贵族才有条件进行礼乐仪式。这也就是《礼记》说“礼不下庶人”的原因所在。
    
    礼在古代其实是高层次的文化行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按照一般的规则,在双向互动的行礼过程中,礼轻往往是被人鄙视的,而礼重,只要不僭越,就没有问题,甚至还有所谓“礼多人不怪”的说法。
    《礼记·礼运》中有说:“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说直白一点,就是你送的礼物轻重,决定了你是君子还是小人。
    如此一来,对于经济拮据的人而言,礼,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儒家学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形,所以在《礼记》中,就此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
    《曲礼》云:“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句话的意思,显然不是说贫困者、老者就不必行礼了,而是说贫困者不必行费财之礼,老者不必行劳力之礼。
    打个比方来说,一富一穷两个朋友,当富者给穷者赠送了一个礼物之后,穷者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故而难以回赠礼物。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责怪穷者失礼。这种做法是有理论依据的。
    在儒家看来,礼的本质不在于物质的贵贱多少,而在于内在精神的精诚与否。《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其意正谓礼乐的本质,在内而不在外。
    
    礼乐的本质在内不在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今,对于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者在校大学生来说,经济上刚刚独立,收入不多,人情交往却不少。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真的就是“穷者”。他们的情真,可能真的不在于礼重还是礼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