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三人行 必有我师:你真能做到吗?

http://www.newdu.com 2018-05-21 腾讯儒学 薛仁明 参加讨论

    【摘要】我们常常在讲说“加持”,老师做的事情是“加”,学生做的事情是“持”。你没有那个持受的能力,遇到再好的老师给你加,都是加多少、漏多少,都是白搭的。
    《论语·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个是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讲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今天做为一个学习者,最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好老师,最重要的是,你有能力从人家身上,学到了多少东西,就是你真的有能力。
    遇到了好老师,当然是如虎添翼,即便你没有遇到多么好的老师,只要你学习能力够强,其实你也是到处都能学习。就像孔门三千弟子,你说遇到孔子这种这么了不得的老师,实际上,后来真的有所成就的,其实也是有限的。
    我们常常在讲说“加持”,老师做的事情是“加”,学生做的事情是“持”,你没有那个持受的能力,遇到再好的老师给你加,都是加多少、漏多少,都是白搭的。
    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其实是在谈“持”的那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你自己具备了这样一个持受的能力,你自然有办法走到哪学到哪。
    
    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个其实是把整个学习的重点,拉回到我们自己,那一种持受状态的体会。这样我们才不会把学习这件事情,把它本末倒置。因为我们学习时太容易,就是老想着说,我们要遇到一个好老师。
    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掉,我们自己要具备什么样的状态,这个时候遇到好老师才有用。一旦你状态对了,实际上有好老师最好,没好老师,说实话,问题也没有想象中的大。
    《论语·公冶长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曾经有一次讲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说未有一个像他这么好学的。他为什么把这个好学这个话,拿起来这样接近在自我表扬、自我标榜?
    
    学习如篆刻,唯有集中精力,刻苦钻研,方能有所成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是因为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他所说的“好学”,其实他就是在强调那样一种持受的能力。
    你擅长学习,你能够走到哪,然后能够接受到那些信息。然后有很多人其实就是,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那个东西就滑过去的。
    你能够跟这些真正有能量的,能够交会,然后能够吸收这些能量,其实这个是一个最关键的能力。
    其实孔子讲这个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话太容易变成一个简单的格言,但是我们都容易忽略掉,他后面跟我们强调的那一种学习的本末先后,那个主体到底在哪里?
    
    孔子所说的“好学”,强调持受能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像孔子在《论语》里面,他跟后来所有的儒家经典相比,他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是,《论语》里面孔子会对于他们当代的人有不少的表扬。
    就有一次,他提到他当代有一个人“不伐”,“无伐善”那个“伐”。他说他“不伐”,是因为有一次,应该是在一次战乱的时候,大家撤退,结果他是殿后,他最后才走。
    结果最后才走的时候,这个人就讲了一句话,他说“不是我想最后走,是因为我的马跑不动、跑不快。”
    其实这个人,在整个撤退的过程里面,他愿意在大家还没有撤之前不撤,然后他是要最后一个,最后一个人走;这个人其实他是一个特别勇敢、也特别有道义的人。
    
    《论语》里记载了不少孔子对当时人的赞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是就是提起这个事,他自己故意找了一个借口说,“哪里是我这个人多么有道义?哪里是我这个人特别勇敢?就是因为我自己的马跑不快!我本来也想,特别想比人家早走,问题就是跑不掉。”
    这种人说实话,能够把他自己的勇敢、道义,不仅是说他是轻描淡写而已,他其实还把这个东西,说成是根本就没这回事。
    孔子是特别把这个话拿起来讲,他说这个人“不伐”,这是一个非常高竿的学习,就是像这种事情,很多人看了,就看过去了,可是孔子就会看到这个人的了不起。
    所以所谓的学习,有时候很简单。最了不起的学习就是,你能够看到人家看不到的那些亮点,然后你容易觉得,这个人了不起。
    
    擅长学习的人会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同之处(资料图 图源网络)
    愈乍看之下没什么的,可是你一看,看到了那一种亮点,这种人就是擅长学习的人。
    今天三岁小孩看这个人,看了讨厌,他就不善嘛,这个人好,那就善嘛!其实三岁小孩的标准,跟孔子的标准,有时候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只不过就是说,孔子跟三岁小孩比较大的差别是,三岁小孩他自己是说不出所以然的,但是孔子有办法说出所以然来。
    我们成年人跟小孩相比,就是在于我们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小孩子有自己清晰的直觉,但说不出所以然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是也因为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我们常常在这个说出所以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懂道理,越来越会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来越失去了三岁时那种看事情好或不好的那种清晰的直觉。
    而孔子的了不起是在于,他能够保持那一种清晰的直觉,跟后来那一个在思维上的那一种明白,这两件事情统一起来,这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说他的标准是什么?他的标准其实跟三岁小孩的标准差不多,只是说他自觉,三岁小孩子其实不自觉。
    
    薛仁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师从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2009年,陆续于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及《联合报·联合副刊》发表专栏,近年来除写作外,于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各地书院,定期开课讲述国学,参见微信公众号:我心安处天清地宁。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