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勇 道教戒律是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一书解释道:“戒,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从这可以看出,道教戒律对道教徒的人生修行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戒,解也,界也,止也(资料图) 同时,道教戒律也和养生存在这重要的关联性。“养生”这个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的《管子》,意思是保养生命。在古代,道教和中医一致认为“精气神”是人之本源,要想延年益寿,必须保护这个人身重三宝,从而起到保养生命的效果。 道教的《玉皇心印经》中就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观念。道教的戒律主要是则通过一种微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以调和炁体。戒律以节欲保精、调养神气、约束行为等方式,帮助道教徒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以最为基础的道教五戒为例。《道藏·老君戒经》中讲:“故杀戒者,东方也。受生之气,尚于长养,而人犯杀,则肝受其害。盗戒者,北方之气。太阴之精,主于闭藏,而人为盗,则肾气受殃。” 王常月祖师在复兴龙门派时,就十分注重戒律(资料图) “淫戒者,西方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阳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语戒者,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语,则脾受其辱。五德相贵,不可亏缺。” 我们可以看出,道教提出了五戒对应五气、五气对应五脏的观念。道教认为只要奉行五戒就能保护五脏;反之,“此物戒失一,则命不成”。 《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说戒》说:“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坏则人不立,身败则神不居。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此实由宿世本行,积念累感,功济一切,德荫万物。” 道门戒坛(资料图) 因此,道教戒律多种多样,如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等。 道士们依照着戒律的方式来修行生活,长此以往,能够做到形神合一,能够使自我控制行为,通过摄养身心做到养生长寿,并且让自己健康的一种生活状态。 比如《形势解》中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内业》中讲:“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资料图) 可见道教奉持戒律也有着养生保健的理念。故此,孙中山先生曾对宗教戒律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宗教戒律可以弥补国家法律之不足。我想其中不止是因为宗教对于人民的道德约束,也有养生的一部分观念潜藏在其中。 现今的人们,对于养生一词过多局限于“食疗”、“药膳”或者“运动”,忽略了最根本对于精气神的保养。在此希望更多人,能够依照道教戒律而行之,规范自身。让自己进入修行状态、洗净铅华的同时,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万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