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信军 庙会,据《辞海》中解释说:“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成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庙会(资料图) 庙会,可以这样直接说:“只要有庙(泛指宫观道院等)的地方,能够上香、祭拜、做道场、具有一定规模,有神灵(指主神)的圣诞日或成道日就一定会有庙会的存在”。 庙会,这一特定的民俗、形式,它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之时的“社祭”活动。古时候,人们为了酬谢或祈求天帝、神灵,会在社祭时表演各种舞蹈(指傩舞)、音乐(指古代简单的一些打击乐器)、巫术(指古代巫师所奉行的各类法术)等以取悦神灵。之后,随着宫观道院的不断完善和形成,社祭又逐渐转移到了庙内进行。 道教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本土性宗教,其信仰的历代圣贤先哲、天帝神灵很多,这在很多宫观内都能清楚地看到。宫观内供奉的天地神祇、祖师先真很多,但往往会在其中选择出一位作为本观的主神,并将其圣诞日或成道日,作为本观的“庙会”之日,以满足广大信众能够集体聚会、朝拜等活动。 庙会是对古代“社祭”传统的保留和延续(资料图) 这一形式,既是对古代“社祭”传统的保留和延续,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民间信仰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和体现。 所谓的民间“庙会”,是指在宫观寺庙内外(注:有些宫观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庙宇已不存在了,但其信仰在本地依旧深厚,仍在该处所举行)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法事。其中传统宗教活动相对较少,而民间活动多,民俗内容丰富的,就可被统称为民间庙会。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可以说历史上所形成的“十村之内必有庙,十里之内必有会”的传统,这依然影响、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信仰和行为规范。有“庙”,才能有“庙会”;没有“庙”,就不会有所谓的“庙会”了。 有“庙”,才能有“庙会”(资料图) 庙会,是一方百姓重要的精神、娱乐活动之一,他们通过这一特定的民俗,会在这一天进庙上香、许愿还愿、做道场,一家老小走亲访友等;而小商小贩、杂艺表演等等,也会云聚于此。因而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集宗教、商贸、游艺以及亲朋好友欢聚为一体的民间庙会节日了。 (编辑:柯恩) 本文为李信军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李信军,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