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世袭与禅让是中国古代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王位继承制度。 古代典籍记载了王位继承制度的实行与演变(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世袭制度在古代最为常见,它要求新的王位继承人与前任天子具有血缘上的关系。殷商时代还存在着不少“兄终弟及”的情况,也就是兄长去世后,将王位传给弟弟。到了周代,基本上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了。 但在《尚书》中,还记载着另一种更加古老的王位继承制度,即禅让制。今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尧舜禅让”的传说,就是出自《尚书·尧典》。 故事并不只是尧听说了舜的贤名就将王位传给他这么简单,而是有很多丰富的情节。 根据《尧典》的说法,尧帝在位七十年,勤于政务、明察四方,使天下亲如一家。到了在位第六十多年的时候,尧便开始为天下物色一名合格的继任者了。 “尧舜禅让”的故事出自“五经”之一的《尚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向左右臣属征询意见:你们认为谁堪当大任呢?臣属们纷纷做出推荐,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有人推荐大臣共工,但尧认为他们或者为人不老实又好与人争辩,或者巧言令色、阳奉阴违,都不满意。 此时,天下正遭遇洪水之患,百姓流离失所,尧甚为忧虑,有人推荐了大臣鲧去主管水患治理,尧便打算趁此机会考察一下鲧的政治能力,看他能否被委以重任。 但九年过去了,鲧的治水没有取得丝毫功绩。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尧在位的第七十年,继承人的选择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于是,尧再次召集四方诸侯之长,让他们自荐或推荐人选。 在这次会议上,一个新的名字被众人提了出来——舜。根据四方诸侯之长的描述,这个舜只是个地位低下的平民,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母亲不忠、弟弟傲慢凶恶,但身处这样的家庭,舜却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并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们。 尧在继承人的选拔上很是慎重,毫不轻率(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番描述让尧产生了兴趣,但没有就此轻率地将舜确立为继承者,而是从三个角度对舜进行了考察:首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考察他齐家的本领; 接着,让舜入朝理政,观其治事之能;最后,命舜进入烈风雷雨大作的山林,观察他是否迷路,以此推测上天是否属意于舜。 最后,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考核,开始代替尧处理天下政务。在舜摄政二十八年后,尧才去世,又过了三年,舜才正式即位。 《尧典》被孔子编在《尚书》的第一篇,显然有着深刻的用意。尧和舜都是古人公认的圣王,德行出众、能力超群,而尧舜禅让的故事,更是被赋予了相当丰富的思想和价值内涵。 孔子将《尧典》放在第一篇,有他的深刻含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尧对于舜的选拔过程,体现出对贤才的尊重。战国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就认为,尧舜禅让体现了极致的尚贤精神。而在儒家看来,尧舜禅让的故事里,一个更加重要的精神是“天下为公”。 在对继承人的选择上,尧秉承的信念是为天下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理者,因此,他才会不拘泥于出身、地位,慧眼独具地将舜拔擢出来,而舜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了一代圣王。 在古人的思维中,越是古老的时代越是美好的,尧舜时代就是古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但随着近代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从原始到高级的。 尧舜禅让的真实情形也开始浮现出来,学者们一般认为,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酋长联盟中的一种政治形态,类似的部落首领推选制度,在很多民族的早期都发生过。 尧舜时代是古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资料图 图源网络) 虽然尧舜禅让的真相并不像古人所以为的那样神圣,但如果将它看成一种“寓言”,它所传递的“天下为公”的精神,仍然代表了古代儒家对于政治深刻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